摘要:追问是人类的高贵天性,“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层出的“问题”指示文明发展的路标和方向。人类产生疑问的原因和条件是复杂的,疑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丰富的。科学研究的七个W问题,体现了科学面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术文化的基石,并确定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视角。可以从原始和二手、有解和无解、辩论和研究、学习和探索、已知和未知、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来考察学术问题的类型和性质。
关键词:追问,学术研究,科学问题
一、追 问 是 人 的 高 贵 天 性
就目前所知,与其他生物群体相比,人类社会是“问题”最多的地方。人类不仅面临的问题多,考虑的问题也多。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和动物一样生来有感觉,但只是人和蜜蜂等动物从感觉中得到了记忆,而只有人才从记忆中得到了经验,并通过经验产生了技术,学会了推理。人们由于好奇,对天地万物间许多事产生了疑问,爱智慧就是爱奥秘[1]。所以,科学也发源于感觉,因为好奇也是一种感觉。但与技术不同,从好奇出发的科学不完全沿着经验的路向发展,而是独立开拓出一个疑问的空间,并且通过这个空间的拓展使人类不断面对新问题,给文明不断增加理性。科学史展现了这个空间拓展的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明的性质,在很大意义上取决它包含那些疑问,如何表达这些疑问。古人把许多疑惑交给神灵和权威,所以古代文明程度较低。古代文明中希腊人提出的疑问较多,因而古希腊文明的理性程度较高。中国古代文化中尽管也有“不耻下问”和“学问”的传统,但所问内容多指向为人处事,鲜指向“物理”和“事理”。对现代人来说,古人的许多疑问都已被“破题”和“解答”,但“破解”旧问题也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这些层出的“问题”指示文明发展的路标和方向。所以,人类文明史,尤其是科学技术史,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也是产生疑问和寻求解答的历史。
可以肯定,追问是人类的高贵本性,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点,是人之所以称为“万物灵长”的理由。但更有意思的问题是:人类是怎样产生疑问的?疑问的形式有那些?根据目前脑科学的研究,人类头脑的结构和组织是基本一样的。根据人类基因和文化研究,人类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会面对同一现象或同一事件,但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疑问,这可能是多元文化的泉眼。文明程度较低的古人,由于地域上的差别,对风云雷电、日月星辰、植物荣枯和动物生老病死这些地球上的共同现象编织了不同的神话,而在现代文明中,这些现象用统一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不过,现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统一解释,并不能排除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兴趣。在现代科学统一的面具下,是各种没法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观点。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里,由于利益、价值观、族群、社会地位等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疑惑会被引导和激发。比方说,中国人过去考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现在考虑“如何致富”,“怎样发展”的问题。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发生前,国际上普遍存在对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疑问,战后一些英美公众则发生了对布什和布莱尔发动战争的理由的疑问。台湾2004年3月20日大选后蓝营和许多民众对陈水扁临选“遇刺”产生了疑问。针对台湾局势发展的态势,大陆也在思考如何应对的问题。这些疑问差别很大,产生的基础也很复杂,有的受到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和利益等因素的引导,又受到诚实、理性、公正等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支撑。尽管推动文明进步的因素极其复杂,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简单地说,是“追问”和“创造”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或者说“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没有问题意识的学术研究是不可想象的,具有“问题意识”是对学术活动主体的基本要求。20世纪的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从问题(P1)开始,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竞争的理论(TT),经过批判和选择(EE),最后又归结为新的问题(P2)[2]。这在科学哲学中算是名家之言,是对科学发展的一种抽象。不过,科学从问题开始,问题又是从那里开始的呢?现代科学研究可能从个人兴趣开始,从担负任务开始,也可能从偶尔灵感开始,从受到启发开始,或从获得经费的目的开始,甚至从违反公众伦理和道德的罪恶目的开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731部队所为。就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而言,其出发点就更是不一而足。比如研究《红楼梦》的出发点,研究历史的出发点,研究胡适或鲁迅的出发点,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等,恐怕就不好说全是问题了,而夹杂各种感情和人文目的。人们常常从各种感情和目的出发,去寻找、发现、说明和理解问题。看来问题的根源,简单地说,还是在人脑里,在人心中。
但是,人类头脑里“疑问”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会因语言文字的不同特点沿有差别的通道传输,顺有差别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差别的“疑问空间”。这表现为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形式中,对“问题”的表述和理解也有所不同。比方说,汉语和英语对“问题”的表达就有明显的差别。汉语的表达有较大的模糊性和弹性,但有较大的互换性;英语的表达则要更精确,但互换性小于汉语。比如,英文有26个字母,词汇由字母一维(线)顺序排列构成的,是拚音文字。汉字有“点横直撇折”5种笔画,由笔划在二维(面)组合构成,是象形和表意文字。英语语法结构严密,逻辑性强,与现代科学的理性有更大的亲和性。汉语语法结构不够严密,但字词中的信息量大,字词组合的空间大。汉语虽在与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进入白话文时代,创造了极多的新词汇,但其本质特点还没有因此消失。
具体看,和“问题”相关的中英文词汇有:Problem(难题),Question(疑问),Topic(话题),issue(议题),subject(题目、论题),Theme(主题)等。在英文中涉及这些“问题”时必须说: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 ask a question);学者要思考或讨论一些题目和论题(think of a subject,discuss ); 政府要解决的应该是社会问题(solve a problem);公司、机关或事业单位开会时讨论的应该是议题(debate an issue);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也只能是一些话题(discuss some topics, or talk)。显然,这种精确的语义表达,也是近代科学孕育的温床。但在汉语语境中,我们完全可以“问题”代替所有相关词汇,如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学者要思考和讨论问题,政府要解决问题,开会要讨论问题,人们谈论一些问题。汉语的这种表述没出现语法错误,也符合习惯,理解不误会,反而显得更简明。在这里,汉语文的模糊性和互换性给简洁表述提供了更多的语义空间,在一定语境中降低了文化壁垒的高度,会提高思想交流的效率。中英文的不同特点, 是演化路向不同造成的,反映了文化的多元路向和现代化程度的差别。
不同的疑问,观照的对象和内容不同,被表达的方式也有区别,但这种区别没有绝对的界限。不论是在人的头脑里还是在表达的语意中,不同的疑问总有某些相交的区域和联系的通道。就区别来看,说科学发展是由“难题”(Problem)推动的,要比说科学发展是由“疑问” (question)推动的更具有解释性,因为在汉语中难题最能聚焦注意力,议题、课题、话题等要略逊一筹。但有些难题有了解后会变成不值一谈的话题,有些话题在扯开后可能引出十分重大的课题甚至难题。有些课题看起来不是难题,但却可能包含许多难题在里面。有些议题可能就是个大难题,有些话题则是人们常常甚至永远要谈论的问题。
总之,科学生长在“疑问的空间”,其根系和枝叶都是盘根错节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越出了疑问的空间,甚至超出了理性的范围,显得无限丰富和复杂。这是因为科学毕竟是人的事业, “疑问空间”是人类文明所特有的,这个空间的出发点和坐标是人类的感觉、理性和某些价值理念,这个空间中也容纳了包括感情在内的复杂的人文因素,这个空间是文明传承的一个铰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 科 学 的 视 角 和 方 法
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活动,它是由好奇心、惊异、冒险的意识和追求发现的激情所驱动的。但科学研究在面对自然和世界时有它的独特视角。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关于求知的4个W(What, How, Why, Who)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