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技哲学教研室 >> STS >> 学生园地 >> 正文

[图文]陈豫:“两种文化”在今天

作者:陈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0

  

 

“两种文化”在今天

                  ——读C.P.斯诺《两种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陈豫

斯诺早在1959年回母校剑桥所做的演讲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不相容,科学家与自称“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者互相鄙夷,彼此分裂,缺失了交流碰撞、产生创造性火花的突破机会,导致社会前进的步伐被阻塞。

斯诺做出这番讲演的背景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依旧在社会舆论、政治经济地位上占据主导,斯诺如此演说也有为科学家登高疾呼争取地位的意味在里面;而5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情况亦可担忧,只是理工科由于其实用性占据了主导,人文学科处于低态势。由于斯诺当时对他所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并没有很清晰的定义,在此我根据演讲的内容、科学哲学的理论发展以及中国现在的背景,暂且把二者理解为“自然科学的文化”与“人文科学的文化”,按照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的话,即为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理工科和文科。

“两种文化”理论在世界上游走了50年,从西半球传到了东半球,我身边却依然有这样的声音:清华的同学私底下满不在乎地说,“我都不知道学文科的人在学什么”;某文科学院的教授在公开场合指出,“理工科的学生思维方式太具象了,我们应该抽象概括地来看问题”。不理解、不友好、看不惯,二者间的隔阂依旧很大,“两种文化”的论断在今天看来依旧相当有说服力,毕竟都是我们亲身可感亲眼可见的事物。且不说斯诺的分类是否绝对正确(他在演说中也指出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不完善性),他的贡献在于发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发现这种冲突与社会发展、国家财富间的关系,揭示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思考、争论、探索。我们可以说还有第三种文化(按照科学的分类则还有社会科学文化),可以说斯诺对科学过于乐观,但不能否定他的贡献,没有他的言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从推广。

那么,为何两种无高下之分、本该互补互助的文化间会产生这样的矛盾?斯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狂热的教育专业化,二是社会形态的具体化,并把解决的方法重点放在了教育(主要是大中小学教育)改革上。提出一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出原因并且解决它。而这也是我认为斯诺做得不足的地方,我想这是因为50年的时间隔阂所带来的社会生存环境的不同。

首先我不否认教育对于文化导向的重要性。教育,特别是大中小学教育,渗透在每个人成长的每一阶段,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教育体制,就是从中学开始文理分科,延续到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领域中,这可以说是导致两种文化之分裂的最明显、最典型极端的表现。高中时,我的年段有10理科班和2个文科班,此种比例就是一大失衡。其中又有许多男生理科成绩拔尖而语文英语惨不忍睹,在他们的世界中不要说“狄更斯被转化成文学不可理解性的典型代表”(斯诺语),没看过《红楼梦》的也大有人在,因为考试不需要,因为他们不感兴趣。如果放任自流,即使能成长为科学家,他们听不懂人文文化也是正常的,而这种正常对于一个国家实则是一个极大的不幸。在哈佛,200210月的新一轮本科生课程改革便是一场典型的关于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这场改革在现行分类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必修课,目标是使本科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和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保持一致,又要普及前沿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哈佛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对一个人的教育培养若能文理并重,那么两种文化在他身上交融,两种思维方式在他的脑海里融会贯通,隔阂自消。

而除了教育,我想还应重视各种言论的导向,包括学界争论、社会舆论、通过媒体发出的声音等等形式,这些因素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已经远远高于斯诺时代。关于“两种文化”的争论与研究一直没有停息,促进着理论的发展,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我想,首先,在学界,争论各方的分裂应该有所弥合,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如何认识科学、如何发展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问题应有所共识,这样才能在公众中形成推广的力量。其次,社会舆论对其发展及倡导应有所关注, 例如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举办的第十七次技术科学论坛便是以科学·技术·人文为主题,可以报道、议论名家名言以期对公众有所启示。再次,电影、音乐、电视等媒介对思想的传播能力正在大大提高,一些深刻优秀作品是能给人以哲学上的启发的,寻找与创作探讨这一问题的作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目的。

其实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们观念上的转变,让人们认识到科学与人文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不可分割性。科学文化奠定立世之基,而人文文化确立为人之本。人文文化不以客观规律为基石,则会事与愿违;科学文化不以人为本导向,则会迷失方向。偏向一极而指责另一极的任何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斯诺的“两种文化”论是建立在50年前的英国背景之上,与我们的现实直接相关的文字已经很少了,而我们持续关注这一问题,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能成为解决社会文化焦点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向。然而除了关注,我们还应有所行动,捧起《老子》或者捧起《时间简史》吧,从今天起,做一个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人。

 

参考文献:

1.     []CP.斯诺.两种文化.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张家勇,张家智.新世纪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及启示. 《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

3.     刘兵.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战争及其导火索——斯诺的《两种文化》.易文网.2004-11-11

4.     江晓原.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5

5.     两代学者杨叔子、王飞跃畅谈科学与人文文化交融. 宁波教科网. 2005-9-21

 

 


课程动态

教研室动态

Copyright © 2010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