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技哲学教研室 >> STS >> 学生园地 >> 正文

[图文]胡恩海:一本充满谬误的素食者“圣经”——对《动物解放》的一些批判与反思

作者:胡恩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0

  

一本充满谬误的素食者“圣经”——对《动物解放》的一些批判与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  胡恩海

一,作品简介及阅读情况概要

《动物解放》的作者彼得·辛格,是一位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现任教于普林斯顿哲学系,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传世名著《动物解放》现亦成为生命伦理学的世界经典和素食主义者的圣经和宣言,在全球素食主义者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有幸,在刘劲扬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到该书,并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系统而批判性的阅读,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阅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号称素食者“圣经”的传世名著竟然到处充满了道德的陷阱,逻辑的缺失和证据的苍白无力。当然,我也并不能借此来完全否认《动物解放》的重要性。毕竟,彼得辛格教授作为动物保护运动的先锋人物,以其哲学家思辨的眼光和伦理学家的独特视野为我们打造了一面新的认知之镜,在镜子中,我们作为人类更加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与环境。辛格教授在书中不断引导我们关注动物权利的保护,关注我们人类自身的处境,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关注我们看似根基缺失的人伦逻辑,促使我们敢于直视自己所处的困境,他毕竟起到了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的重要作用。

二,基础概念的界定

首先,我们必须先对这里的主体性概念做一些审查和反思。“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这一彼得提出的概念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预设和价值判断呢?我们先来看“动物”这一概念,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词汇在彼得眼中又有什么问题呢?

彼得辛格教授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作了区分,他指出了“动物”和“人类”这两个人们不知不觉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他看来,这里面已经隐含了人们的预设逻辑,即“人类”和“动物”不一样,“人类”不属于“动物”,“人类”高于“动物”。然而,显而易见的,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之后,绝大多数人们(即使是大多数西方民众)已经能够明白了人类并不是上帝的宠幸,不是宇宙间的神作,而是属于动物这个大的范畴,并且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虽然大家都懂这个科学常识,但是,在各大语汇系统中,既有语言惯性的原因,还有方便性使然,依然把“人类”与“动物”这两个本应该是从属关系的词汇,用作了并列关系。彼得教授在这里指出,正确的区分应该是“人类”和“非人类动物”的概念,这的确是一个观念上和概念上的一大进步。

我们再来看“解放”,“解放”这一词中便隐喻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的色彩和人性人本的观念,还包括很强的自由精神和抗争意识。问题便在这里出来了,我们究竟能不能把原本应对人类使用的“解放”一词来使用于动物身上呢?我们究竟应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动物呢?我们又将采取何种态度来对待动物呢?我们又要解放些什么呢?这无疑是“动物解放运动”的本源性问题。

三,人类在现实中如何对待非人类动物的及原因初探

在对待其他物种时,人类常常不自觉地把人类的一些道德规范按照与人类物种关系的亲疏远近加以推衍适用于非人类物种身上。例如,我们一般把灵长类动物当成人类的近亲,于是我们便对待灵长类动物较之于其他动物采取了更为友善的态度。所以,在实验室中,我们一般会使用小白鼠代替黑猩猩做一些实验。当然,也因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是近亲,所以不可避免的在一些探究人类的试验中会使用黑猩猩代替人类做一些实验。但是总的来说,就做科学实验而言,肯定是使用频率:小白鼠>黑猩猩>人类(只有德日法西斯等反人类的政权才会使用)。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推衍完全是人类出于情感的,自发的,不自觉地进行的推衍过程。我们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究,人类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的道德伦理的推衍和泛化?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既然这种逻辑是由个体人内心的逐层推衍,那么我们就从最近的一层关系的来谈起,即我们先考虑我们个人为什么会对他人有亲近感,同情心,爱心,怜悯心等等所谓的善。我个人认为,由于人类是天然集群动物,且作为一个物种,人与人之间具有生理上的天然亲近性。且人类作为生物物种,天然的潜意识中便隐藏着有繁衍种族的需求,所以,对待同种同族必然会采取和善相处,平等互助的态度。其实,这也是由人类的总体利益决定的。恩格斯说过,“如果几何公理违背了人类利益,那么它也会被推翻”。在人类经试过各种生存模式后,发现了群体聚居,互帮互助的模式最有利于整体物种的生存,在长时间内也更有利于单个个体生存。于是在整体且长期的利益驱动下,在进化过程中,不自觉地衍生了群体间的一系列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用以规范群体内部的活动,从而使群体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其实也是由人类所具有的动物本能决定的。

第二,我认为这是源于人类的同理心和原始的集群心理。刚才已经谈到,人类个体在面对他人时,总是乐于采用相同的标准加以对待。例如,个体人在面对他人遭受痛苦时,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不忍”、“同情”“怜悯”等感情的出现,归根结底,从个体的生理学上讲,我认为是由于人与人具有在生理结构的共通性,及其高度的相似性,所以在他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因为具有能够感知其相同痛苦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感官神经会在潜意识层次自动模拟这些痛苦,让我们有些潜意识的不适,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希望看到他人遭受痛苦的发生。于是,一般人甚至也不会忍心看到动物受到痛苦的表情,听到动物的痛苦的呻吟,因为这会使自己感觉到不适(极少数心理疾病者除外)。

第三,人类不自觉的这种行为其实正是在不自觉地使用人类理性来维护这些只适用于人类的伦理道德上的逻辑的完整性,严密性。人类拥有非人类动物无可比拟的理性意识,尤其在欧洲启蒙运动后,人类的整体理性觉醒进入到了一个井喷的时代,人类越来越倾向于用理性来看待一切,用理性来批判一切,理性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人类越来越在不知不觉中把理性思考当成是所有行动的根基,总倾向于用理性解释一切逻辑、哲学乃至伦理的根基。理性化特征已经潜移默化的附着在很多现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上。正是如此,才会有人会说,“我们人类必须是讲求平等,”可是紧接着思考下去就会发现,“那么动物呢?”这样一来,可能就会不自觉地为了维护人类的平等观念而确保逻辑上的严密性而推衍到了动物身上。

四,平等概念的相对性和阶段性

于是,就这样“平等”一词被素食主义者在此放大。本来“平等”的范畴只是限于人类,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素食主义者将“平等”逐渐扩展至非人类动物,发现人与非人类动物的不平等,提出“物种平等”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动物解放。其实,平等从来都只是相对的平等,而绝非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平等。反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人类平等”这一现今大多数人们觉得很稀松平常,毋庸置疑的观念,也才是近几十年取得的人类共识。且然而并没有得到人类全体的认同,仍有一小撮极端种族分子和新纳粹势力挥旌摇旗,发出异样的声音。再看历史,当时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把他们当成了劣等民族,实质上就是把他们当成了比灵长类动物稍高一层的动物阶层,这样一来,在极端民族狂热主义的驱动下,无外乎大屠杀的发生。

所以,素食主义者便会将目前只适用于人类的“平等”的概念推衍至非人类动物的范畴,认为人类应该和它们实现“物种平等”。从实质上分析,素食主义者的这种逻辑,无非是将“平等”进一步并企图无限制的泛化。然而,他们提出的这种目标至少在现阶段可能达到吗?再者,这种“平等”的泛化与推衍还会无限的扩大下去吗?显然不会,再进一步往下推衍的结果,便是整个生命体的平等,这样一来,人类岂不要活活饿死,这便是阻碍了人类的最大利益。所以,彼得也只能止步于此,并提出了物种是否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作为动物解放的判断准绳。

五,对作者的一些观点的简要批判

1,作者自认为的论证基础出现了自我认知性偏差

作者一开始便强调,“不能让感情影响我们的决定,而必须遵循最严格的推理来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很明显,作者越是想表明自己的严谨态度,越是想从绝对纯粹理性和缜密逻辑来论证这一问题,越是犯了一个前提性的预设错误。我认为,既然是关于动物解放的问题,那么最最原始的基点恰恰不是理性,而是先验的人类情感。如果不是人类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出于人类的本源的善,又何谈动物之解放呢?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彼得先生都不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预设,论证过程可以也应该选择纯粹理性的,但是论证根基一定是建立在原始而隐秘的感性与情感基础之上的。

2,工厂化饲养方式的不可避免性

还有,确实集约化动物饲养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既然肉类价格大幅下降,那么下降自然有其下降的道理。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的集约化工厂式动物饲养手段,任何省钱提高“转化比”的新方法都会采用。无论从哪个环节上看,当大规模、高效、低成本、的集约型工厂化饲养流程出现后,我们在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巨大便利与廉价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身体健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是,人类不这么做又该如何呢?又该如何满足全人类在拥挤的地球上对肉食的庞大需求呢?这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阵痛期呢?未来科技的发展能不能消解工厂化饲养所带来的弊端呢?我们是否应该因噎废食呢?毕竟,我们可以看得出的是,人类的总体寿命与健康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的,如果让一个人选择没有肉吃的非洲原始生态环境,还是选择有肉吃但会带来潜在危害的美国式现代文明,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3,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差异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以美国为例,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食物结构是肉蛋奶居多,虽然与他们旧有的工业革命前的食物结构有关,更与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毕竟显而易见的是,以肉蛋奶为主的食品结构,其经济成本要高于杂食类、植物类、谷物类的食品结构。发展中国家显然还没有经济能力达到这样的食物结构层次。非洲许多难民连饭都吃不饱,谈何吃肉喝奶,更谈何动物解放?对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而言,以中国为例,总体来说,在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已经解决了基本性的温饱问题,有一部分中产阶级的食物结构已开始转为美国模式。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不断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整体食物结构将会逐渐转成肉蛋奶和杂食类的混合型。所以,如果将“动物解放”的理念提及到发展中国家,其实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这不简直成了“只许富人开车,不许穷人吃肉”的强盗逻辑?!

所以,“动物解放”的推广千万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种族与种族习俗间的差异,更要考虑到人类发展的历史。不考虑历史的理念和价值观永远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如果盲目的推行“动物解放”,那么对动物的简单平等就是对人类内部的历史的不平等。

4,只吃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彼得辛格反复强调吃素的可行性,并称长期吃素对身体没什么影响。但是很明显,据科学表明,如果长期吃素,必定限制优质蛋白质、脂类、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2、维生素E、钙、铁的摄入。还会使身体抵抗力明显减低,易患传染病,易发生骨质疏松,易致骨折等。如果是青少年,长期素食会影响生长发育;如果是女青年,长期素食过度消瘦,会导致月经紊乱和闭经。所以,不宜提倡长期吃素,保持均衡的饮食才是健康之道。那么荤素食品怎样搭配才好呢?研究认为: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l5%,动物蛋白质食品与植物蛋白质之比应为1:2,动物蛋白质食品以奶、蛋、鱼、瘦肉为好,植物蛋白质食品以豆类食品为好。脂肪,占总热能的25%,其中脂肪应占l/3。糖类即日常主食,应占总热能的60%65%

 

 

 

课程动态

教研室动态

Copyright © 2010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