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技哲学教研室 >> STS >> 名家讲坛 >> 正文

[组图]【STS名家讲坛第4讲】克莱顿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与宗教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4

  

   

       2011年6月11日下午,“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名家讲坛”第四讲由美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主讲。菲利普•克莱顿教授是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副校长,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以“作为生态文明仆从的科学与宗教”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STS名家讲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识课主办,本次讲座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任王鸿生教授、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刘劲杨副教授共同主持,王伯鲁教授担任评论人。讲座内容精彩,讨论热闹,人大科哲专业研究生和其他人员共数十位参与了学术交流。
       克莱顿从生态文明需要的四重合作关系——即科学、宗教、生态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发,着重回顾过去几个世纪的西方世界中科学和宗教是如何统一发挥作用的。他把这一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学与价值的紧密合作的阶段。他认为,古代的科学不是独立的价值观,如古埃及人为了了解天上的神而研究天,古中国人为了王朝的秩序而研究天。古希腊的科学探索者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因为宗教哲学的驱动而研究自然界。当希腊宗教让位于基督教的时候,科学与宗教便开启了更紧密的合作。第二阶段,科学宣布其与宗教相独立。由于宗教差异所造成的巨大的仇恨和战争,早期的科学家们试图把科学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而科学从宗教中独立出来的主要原因则是教会试图控制所有的知识,试图用《圣经》上的知识来回答科学问题。其中,关于早期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著名戏剧就描述了教会是如何利用宗教来压制科学。因此,科学在17世纪的欧洲与宗教相分离是必要的和正确的。第三阶段,科学与价值相分离。在现代主义视域下,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科学家们的追求就是不受干涉地探索自然界知识的自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不能科学化的领域受到了现代主义者的攻击。“现代主义科学”认为只有关于世界的科学的描述才是真实的,而其他关于世界的描述没有什么意义,从而,“现代主义科学”成了所有知识的霸主。过去两百年来,西方人曾用科学应该控制所有的事情的思想对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克莱顿认为,在科学与其他文化互动的第四个阶段,是超越“价值中立”的科学,在科学、宗教、生态和社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他把这个阶段的思路命名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即认识到“现代主义科学”对人类福祉和环境的危害,必须对之加以引导,以造福于人类。引导的思路就是中国政府率先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他认为“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四重和谐——科学、宗教、生态和社会的和谐。
       在克莱顿看来,“生态文明”有四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文明。文明不仅是法律、政治和技术,还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而“生态文明”把环境问题扩展到了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方面。第二个视角是科学。“生态文明” 抵制科学的优势地位,把科学和技术作为我们这个社会和地球的仆人,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第三个视角是宗教。现代性的科学与宗教彼此对立,后现代的宗教融合其他文化。比如中国传统的道教可能会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模型,使异质性的东西达到和谐。第四个视角是生态。生态承认所有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健康的生态系统取决于这一系统中所有有机体之间的平衡,而后现代科学有助于生态的和谐。总之,克莱顿详述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就是为了今后科学和宗教携手合作,共同成为生态文明的仆人。最后,克莱顿指出,现代主义的强大影响力,生态文明之路充满曲折,但是可以乐观地看到,中国政府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魄力可以为世界各国所借鉴,佛教徒和基督教徒、道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可以成为共同利益的盟友,共同开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
       哲学院王伯鲁教授对克莱顿教授的演讲进行了点评。他指出,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无所不在,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生态危机等危害人类幸福的负面作用。克莱顿的讲座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出发,审视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还需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克莱顿的讲座充满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尊敬和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在提问环节,听众与克莱顿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讨论问题涉及许多深层思考: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如何能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来整合科学、宗教、社会与生态?究竟什么是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它与后现代,前现代的思想的区别是什么?在科学与宗教的讨论中,理性、知识与直觉的本质区分是什么?怎样能把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当代的现实结合?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当前的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克莱顿对人大学生的提问非常认同,充满激情地回答了各位师生的提问,现场互动积极,学术气氛浓烈。
 16点30分,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黄婷)
                                                                                                                                     来源:人大科哲www.pstruc.org

 


课程动态

教研室动态

Copyright © 2010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