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教研室 >> 科哲复印资料 >> 正文
2010年07-12目录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8    
】【】【

人大科哲复印资料2010年下半年目录

 

 

2010年第7

1.亦谈“科学”为何取代了“格致”(周程)

2.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谢咏梅)

3.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孟建伟)

4.技术与生活世界(张桂芳/陈凡)

5.自由的智力和自由的科学(孙慕天)

6.钱学森与《实践论》(苗东升)

7.“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谭长贵)

8.论工程的存在方式(张铃)

9.从三维角度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和谐技术观的构建(苏振锋)

10.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科学推理意义(郭金彬/黄长平)

11.演绎解释模型的意义(黄正华/朱婷)

12.论科学划界的标准(周文华)

 

 

2010年第8

 

1.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傅德本)

2.晚清来华西人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的争论(邓亮/韩琦)

3.少数民族科技史在中华科技史中的地位问题(姜振寰)

4.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杨博文/黄恒振)

5.系统交换引论(袁宏建)

6.全因素系统抽象方法(邓宏)

7.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刘永谋)

8.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吕乃基/兰霞)

9.工程中的知识集成过程(秦咏红)

10.技术困境及其超越问题探析(王伯鲁)

11.作为哲学事件的生态技术(王迎春/卢锡超)

12技术的形上蕴涵(李宏伟)

13.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李金辉)

14.“发现”与“辩护”为何难以二分(王娜)

 

 

2010年第9

 

1.补空谈之虚空 破株守之迂滞(郑强)

2.知识与价值默然合一(庞晓光)

3.自然生产力: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巨乃岐/田华丽)

4.论科学理论评价的不确定性及其战略性管理(吴欲波/黄胜辉)

5.科学与民主、自由和国际主义(李醒民)

6.复杂性科学的前沿问题(冯国瑞)

7.对工程进步中合规律性的探讨(王德伟)

8.从辩证逻辑视角看微积分(桂起权/姜小慧)

9.数学真理困境的新弗雷格主义求解(刘杰)

10.互补性与次协调性(牛顿·达科斯塔//德西欧·克劳斯)

11.库恩语言转向的认知根源(何兵)

12.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贡献(徐献军)

 

 

2010年第10

 

1.探寻重新理解自然的哲学框架(杨通进)

2.综合再综合:从认知科学到聚合技术(蔡曙山)

3.技术哲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夏劲/张俊)

4.复杂系统及势科学原理(李德昌/廖梅)

5.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转型(黄顺基)

6.工程共同体中的“岗位”和“岗位人”(李伯聪/海蒂)

7.技术创新的本质分析——价值&决策(朱耀明/郑宗文)

8.技术“遮蔽”了什么?(吕乃基)

9.科学进步观——证实、证伪与历史主义之争(艾志强/高琳)

10.科学合理性的新理解(于金龙)

 

 

2010年第11

 

1.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探究(陈其荣)

2.人类世时代的地学文化(余谋昌)

3.科学史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潘文良)

4.方法论自然主义能消除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吗?(蔡仲)

5.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柯布/刘昀献)

6.论自然价值的冲突与协调(王国聘)

7.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思维具体原则(贺善侃)

8.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技术哲学涵义(高芙蓉)

9.遗传与还原的语境解读(赵斌)

10.论世界的“单元结构”与“层展结构”(鲁品越)

11.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吴国林)

12.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桂起权)

 

 

2010年第12

 

1.通过大众文化研究科学史(席文)

2.论“技术—环境悖论”及其超越(邹成效/樊宏法)

3.科学主义的六种标签(苏珊·哈克)

4.Bell不等式实验检验的重大进展(黄政新)

5.判决性实验的进路(张昱)

6.“随附性”概念及其哲学意蕴(陈晓平)

7.分析突现的两个维度(郦全民)

8.三万英尺高空的相对主义者(刘鹏)

9.自然选择学说:科学法则?伪装的神学?历史叙事?(徐英瑾)

10.结构存在与形成的多元阐释及意义(韩永进/郭元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