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教研室 >> 科哲复印资料 >> 正文
2010年01-06目录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17    
】【】【

人大科哲复印资料2010年上半年目录

 

 

2010年第1

1.         庄子技术思想厘清  (吴智/陈凡)

2.         道家哲学时间观初探    (沈文华)

3.         科玄之争的认识论根源  (赵克)

4.         科学与现代性再论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 (金观涛)

5.         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哲学思考  (王紫雯/王蕾)

6.         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   (朱继胜/高剑平)

7.         工具价值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论进展 (包庆德/李春娟)

8.         有关规范场与纤维丛关系问题的三次阐释  (冯晓华/高策)

9.         论当代科学合理性研究视域的转变 (贾向桐)

10.     科学事实和实验检验 (李醒民)

 

 

2010年第02

 

1.         试评吴文俊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许康/何超)

2.         诺贝尔化学奖究竟应该授给谁?(周程)

3.         论环境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作用机理 (邹成效/张黎夫)

4.         技术向工程转化的公共协商(王耀东/刘二中)

5.         科技决定论的制度幻象及其本质还原(刘荣军)

6.         案例方法与工程创新研究(徐炎章)

7.         信息方法与方法论信息主义(肖峰)

8.         技术创新系统模式实证研究(韩永进)

9.         模式的系统解析(徐晓敏)

10.     退相干理论的意义分析(赵丹)

11.     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张华夏)

 

 

2010年第03期目录 

 

1.         试论新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政策因素(李成智)

2.         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之始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创建(高洁/袁江洋)

3.         从形成技术创造力的向度解读技术素养(罗玲玲/王峰)

4.         科学的殖民化及其人文主义根源(曹文彪)

5.         论人工自然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王续刚/吕乃基)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理论探究(苏振锋)

7.         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文化哲学视阈(于春玲/李兆友)

8.         构成与生成(刘劲杨)

9.         对称破缺的系统学诠释(武杰/李润珍)

10.     结构实在论能解决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吗?(陈刚)

 

 

2010年第04期目录

 

1.         数学发展中的对称破缺及其作用(冯进)

2.         启蒙视野中的概率期望思想(王幼军)

3.         库恩与吴文俊:反辉格史观的比较研究(郝新鸿)

4.         美国人的反思及对我们的启示(孙倩)

5.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徐琳琳/王前)

6.         科技意识形态化及其风险(黄正元)

7.         信息主义的多种含义(肖峰)

8.         河流自然生命论(叶平)

9.         走向工程设计哲学(潘恩荣)

10.     理解技术实践(张成岗)

11.     自然选择的单位:个体、群体还是基因?(李建会)

12.     进化论与设计论证(张志林)

 

 

2010年第05 

 

1.         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的互动(陈玲)

2.         科学史和医学史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席文)

3.         再论有生于微(苗东升)

4.         走向生态文明:生态形成的科学、伦理和政治(阿伦·盖尔)

5.         新生态哲学论纲(刘福森)

6.         利己与利他的综合(陈晓平)

7.         进化论研究的新动向(陈蓉霞)

8.         物质世界演化机制:从对称性到对称性破缺(鲍健强/林炳煌)

9.         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说明者信念度相关性模型(孙思)

10.     论科学的六大研究传统(邓周平)

 

 

2010年第06

 

1.         关于近代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两个时期分期问题的讨论(岳世川)

2.         对广义相对论思想渊源的一种解读(桂起权)

3.         技术哲学的反思:技术共同体与技术范型(吴玉辉/袁江洋)

4.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黄顺基)

5.         秩论(温勇增)

6.         破碎的系统观(吴彤)

7.         道家之与粒子物理学(程民治)

8.         规范理论和基础物理学的几何化(曹天予)

9.         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语义分析(郭贵春/赵斌)

10.     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曹志平/陈建安)

11.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刘大椿/张林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