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科哲复印资料2009年下半年目录
2009年第7期
1.科学图形的演变、界定与分类(潜伟/张翠萍)
2.胜论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邬焜)
3.“进化”的文化选择(费多益)
4.科学冲突视角下的承认与蔑视(李侠)
5.科学争论中的学术主权刍论(徐飞/程志波)
6.典型信息法:中西文化互补与科学技术创新案例(李世煇)
7.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的一场革命(王伟光)
8.超越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大胆构想(黄国平)
9.复杂群决策系统的突现及其机理(刘明广/范冬萍)
10.科学终结论的表现形式及其批判(袁航)
11.必要的张力:在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李醒民)
2009年第8期
1.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模拟实验方法探析(关瑜桢)
2.论科学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贾玉树/邢润川)
3.也谈克隆人的尊严问题(陈晓平)
4.审视科学禁区之争(韩东屏)
5.回归自然的认知策略(王志康)
6.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刘长林)
7.复杂性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赵光武)
8.论环境社会技术的“绿色编码”问题(邹成效/衡孝庆)
9.试论技术价值的创造(巨乃岐)
10.走向科学的实践研究(阎莉/刘美玲)
11.对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闫坤如)
2009年第9期
1.揭暄宇宙论的影响(陈悦)
2.共生:一个作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理念(张永缜)
3.现代生态文明的特异性(曾健)
4.行动学视野中的设计(王楠)
5.工程演化论初议(殷瑞钰)
6.三论信息的本质(陈一壮)
7.达尔文功利主义自然选择学说新解(杨国利)
8.量子隐形传态过程的因果关系分析(吴国林/刘建城)
9.隐喻何以成为科学的工具(刘大椿)
10.目的论的当代复苏与超越(高新民/王世鹏)
11.纳米现象学:微细空间建构的图像解释与意向伦理(李三虎)
2009年第10期
1.百余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辉煌与遗憾(程民治)
2.中国现代数学精英师承关系及其特征状况研究(卜晓勇/徐飞)
3.科学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其现实意义(魏屹东/苏玉娟)
4.对金观涛就《继承与叛逆》所作评论的回应(陈方正)
5.“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金观涛)
6.绿色技术产业嵌入的“三化”机理(衡孝庆/邹成效)
7.科学:解放的力量抑或意识形态奴役(何畏)
8.工程知识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邓波/罗丽)
9.物质维度下的仪器认识论(石诚/蔡仲)
10.思想实验的认识论问题(王华平)
11.数学真理困境的自然主义实在论求解(刘杰)
12.“间接确证”能实现对“不充分决定命题”的反驳吗?(贾向桐)
2009年第11期
1.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周程/纪秀芳)
2.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的艺术背景(杨渝玲)
3.关于传统、科学与文明未来对范岱年先生的几点回应(田松)
4.传统文明、现代科学工业文明和人类的未来(范岱年)
5.科学历史说明的认知框架(蒋谦)
6.科学的两种修辞建构及其案例分析(刘兵/谭笑)
7.对自然界人工化价值的哲学审视(郭芙蕊/王丛霞)
8.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论纲(林坚)
9.论科学对人类生态意识的萌生与生态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王雨辰)
10.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程雅君)
11.盲人如何“看”路?(李侠)
12.智能设计论的兴起及其哲学反思(黄艳)
13.超越自我利益:达尔文的“利他难题”及其解决(李建会/项晓乐)
2009年第12期
1.农业科学哲学研究的回顾及趋向分析(张法瑞/张湘琴)
2.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黄顺基)
3.老庄影响了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韩健平)
4.从两小儿辩日谈起(郭汉英)
5.中国人看生物技术(吕澜)
6.论地质工程实践系统(李仕华/段联合)
7.信息技术决定论:从“信息社会”到“信息主义”(肖峰)
8.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王伯鲁)
9.论动态的技术创新观(吴晓波/吴东)
10.当代技术哲学与社会批判(兰登·温纳)
11.退相干、定域性与非充分决定论的因果关系(李宏芳)
12.论超越论现象学对科学危机的克服(张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