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人大科哲 >> 人大科哲 >> 教学与招生 >> 学位论文 >> 正文
2000-林坚-论科技传播中的信息选择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5    
】【】【

林坚   博士

指导教师: 刘大椿

提交日期: 2000

    

本论文以科技传播中的信息选择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科技传播系统入手,阐述科技传播的特征、实质、要素、结构、功能、效果及传播中的障碍;论述信息选择的必要性及其行为过程、心理机制,探讨信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信息选择的途径和工具;阐述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及其转化中的选择机制,对科技共同体内的信息交流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分析科技知识和信息向社会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和类型,着重分析科技教育、科技普及与公众对科技信息的选择问题;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全球信息传播的不平衡状态,针对不同的信息环境,探讨科技传播中的文化过滤问题;最后,着眼于科技传播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效的科技传播网络对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1)科技传播是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传播过程存在多因素相互作用,是一个非线性动态过程,必须适应需求,全面传播,适度选择,以达到有效应用的目的。(2)科技传播,不仅要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技文明,对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必须予以充分注意。(3)信息选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个人、传播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团体企业还是整个国家,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切合自身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科技信息和知识进行恰当的选择。(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整体构建,综合创新,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科技传播,注重信息选择。

一、   科技传播系统分析

    科技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科技传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个分支,科技传播与知识传播、信息传播是相互交叉的关系,由于强调着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传播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传播已成为科技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作为一种“血液循环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所系。构建一个迅捷、高效的科技传播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技传播活动包括科技交流、科技写作、科技出版、科技新闻、科技教育、科技宣传、科技普及、科技翻译、科技信息咨询、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计算机数据库与综合服务网等等。科技知识和信息通过跨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从“私人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并使之增值,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予以提升,形成高度的科技文明。科技传播的灵魂是确立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科技文明。

科技传播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不是各种手段和渠道的总和。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结,一环扣一环,具有等级层次结构。传播过程不是采取线性模式,而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多向互动、循环反馈的非线性方式。科技传播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1)科技共同体内的信息交流;(2)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技普及;(3)培养人才的科技教育;(4)面向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科技咨询;(5)对企业的技术传播和农业技术推广;(6)国际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的功能主要有:促进知识扩散,驱动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推进人类文明。科技传播力图收到长期的、预期的、积极的效果,要警惕假冒科学之名,实为传播非科学、反科学的信息的行为。把科技传播系统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来看,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需要排除障碍,淘汰无用信息,筛选有效信息。

二、   信息选择的机制

    现代社会信息量极为丰富,呈现“知识爆炸”、“信息海洋”态势。而且,信息内容的传送过程存在严重的干扰(如冗余信息、过时老化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以及信息过剩、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病毒等),给人们带来负担甚至造成危害,因而必须进行信息选择。现代信息社会已从提供信息进到选择信息的阶段。信息选择能力是决定人们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信息选择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传输等环节。首先要明确信息选择的目标,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可以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进行收集。采集的信息价值大,经过编码、加工、传输的信息价值就大。对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而使信息增殖。大量的原始信息中,有些是虚假信息、添加信息、拼凑信息、夸张信息、偏颇信息、残缺信息、模糊信息、失真信息,人们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信息,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准确、有效的信息,尽量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使信息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加工处理信息和知识,通过一定的载体,并按照一定内容和特征组织成为系统的、可供人们检索的集合体,有目的、有步骤地从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在信息输出过程中,人脑经过选择和判断,从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中抽取出当前所需要的信息,并经过综合、转换成符号向外界输出。信息选择是一个心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选择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机制都起作用,还与人们一定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有关,并且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都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选择。根据选择主体的不同,信息选择可分为个体选择、团体选择、社会选择和国家选择等。

传播者和受众有不同的选择原则。传播者的选择原则主要是:有效性、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或匹配性、规范性、安全性等。为增强有效性,需要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播质量,减少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实现直接的、即时的传播。为着一定的目的,需要对信息输出活动进行操纵和控制。传播是一个系统过程,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同时,系统要对环境开放,在与环境的不断交换中减少无序性,增加有序性。传播者要充分考虑到受传者的“经验范围”,而且编码和译码也必须有共同点,要针对受众的不同情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对信息进行“稀释”(或叫“适度冗余”),区分对象和层次 ,注意相匹配,保留和使用规范标准。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系统行为的模糊性和非线性现象,需要传播者加强控制,以达到最大的输出能力。传播时必须注意信息安全,主要涉及网络系统安全、网上信息源安全和信息流安全等问题。

受众选择信息,受选择性定律(选择性接收、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的支配,按照最小努力原则,具有个性化特征。人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有选择地注意和接受,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希望了解的信息,而排斥不喜欢的媒体和内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出不同的结论;受众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对所接收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解释,对信息进行比较、过滤、整合,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信息。而且,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情感和兴趣,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受众会从进入记忆中的信息里选取可以应用或实践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实践,使信息意识转变为行动。受众对信息的译码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政治态度、文化修养、知识背景、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译码行为就千姿百态。受众选择信息的原则,除了效用、效益、时效等,还有便利、经济、安全等都是要考虑的。现代“信息人”,具有批判意识、怀疑精神以及独立意识、创新精神,面临选择时自己做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人们有一种作出最小努力的倾向,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最大成效的信息。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用、有效,也就是选择信息要适度。信息过多造成负担,增加压力,导致不知如何选择;信息量过少,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满足需求,发挥效用。

    信息选择的方式包括自选择和他选择,即自主选择和被动选择,可以利用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数据库、互联网等载体,并借助一些中介机构,如众多的科技信息中心、科技情报机构、图书馆等,网上有搜索引擎,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与加工,为实现有效传输,需要选择最适合、最有效、最便捷的传输媒介。

三、   科技成果的评价和选择

    科技成果是科技共同体劳动的凝结、智慧的结晶,具有价值属性,概括来说,即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或手段(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在当代,科学技术上升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具有首要的根本工具价值,也就形成生产力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更重要的在于它具有目的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创造、占有和享用科技成果,本身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尺度和目标之一,这是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根本目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的真理价值。作为对真理、理性的追求,科学技术还造就了一种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等。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分为科技共同体的评价与社会评价,包括科技成果的公布和发表、鉴定和评议、报酬和奖励等方面,“把关人”、同行评议、引证分析等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承认是科学界同行承认的扩散,同行承认是社会承认的标准和基础。“把关人”的判别和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定时期内的学术水准,也影响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科学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其价值的评定,是科学奖励的基础。科研成果通过评价和选择被接受,它会以各种途径在科技共同体内传播和扩散,科技共同体也相应地给予承认和荣誉。然而,在检验和确认过程中,也有一些非科学甚至伪科学的成分。引证分析可以反映一篇论文、一个科学家、一种期刊在科学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反映出论文之间、科学家之间、期刊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对科技成果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避免技术垄断。

    科技传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技共同体内的信息交流。交流系统是科学的神经系统,它接收到信息又把信息传递到科学的各部分。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获取,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网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交流,掌握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有关的科技信息,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必要准备。科学技术的分工高度专门化,科技人员必须了解有关的信息,以确定选题,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在传播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应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考虑进去。后现代科学对西方科学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对此需要作出回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跨学科研究,综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适应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一体化,科技传播起着连接桥梁的作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是必然趋势,需要通过科技传播这个中介环节。科学技术研究要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课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企业要注重研究与开发,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成果推广可借鉴“创新与扩散”模式,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实现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其间必须发生信息互动。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是科技与经济的具体连接机制。信息已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信息机构要进行协作,实行开放式服务,面向用户,同时要面向世界,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把我国的信息资源推向国际市场,相互流通,互惠互利。要注意开发利用国际信息库中能为我所用的信息资源,引进时要有所选择,警惕有的国家利用其信息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侵略。   

四、   科技教育、科技普及和公众的选择

    科技教育是使科技系统能够持久地运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它承担着传播科技知识和方法、培养人才的任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迫切,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又必须通过传授知识,知识只有经过积淀、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要注重智能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要结合起来,把科技作为一个文化过程来理解,追求真善美圣的统一。

科技普及面向广大的社会公众,对提高国民素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出版、广播、电视以及图书馆、网络等在科普活动中大有可为。科技新闻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领域。选择什么进行传播,需要判断科技领域的事实有否传播价值,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和受众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科技新闻传播只有在其与受众的关切度和知识接受程度相匹配时,才能收到最好效果。科技新闻、科技宣传中的“议程设置”,起到重要作用。科技出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方面,选题是关键,必须优化选题,选择合适的主题和专题,区分对象和层次,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加强科技宣传和市场推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开发电子出版物,探索网络出版;强化图书馆、数据库的功能,使科技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比较低,尤其需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让公众了解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既要介绍基础科学知识,又要推广各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也要顾及广大的农村市场;要以全体公众为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应该适度,既不能贪多求全,也不能失之偏颇。

五、   全球化与科技信息选择

信息的跨国界流动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剧。信息化是全球化的前提。国际信息传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出现了“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为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对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知识即时传播和利用、人才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竞争、全球化知识化产品生产和行销、全球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等等,都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在全球传播中,科技信息和知识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文化起着“过滤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科技语言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研究与开发、科技交流与传播活动中需要进行翻译 。引进国外科技著作和工具书,必须有所选择。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教育、科技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是治国之本,科技是兴国之道,而文化则是教育与科技的灵魂。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下,信息选择多样化,要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同时避免“文化本土主义”的倾向。

    科技传播与加强国际竞争力关系密切,科技国际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科技咨询,进行科学决策,对制定恰当的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重视把知识(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以知识(包括科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为基础的制度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社会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知识传播系统不只是教育系统,还包括大众传播系统等。知识的传播、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知识传播系统不仅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之间的桥梁,也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建设一个有效的科技传播网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正确抉择。                                     

     

引论

第一章  科技传播系统分析

第一节 科技传播现象及其特征

一、传播与科技传播

二、信息处理与知识处理

第二节  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模式

一、基本要素互动

二、等级层次结构

三、非线性动态传播模式

第三节  科技传播系统的功能和效果

一、 科技传播的功能

二、科技传播的效果

三、科技传播系统与信息环境

 

第二章 信息选择的机制

第一节 信息选择的背景

一、“知识爆炸”、“信息海洋”

二、信息污染的干扰

三、信息选择的必要性

第二节 信息选择的过程

一、信息选择的行为过程

二、信息选择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信息选择的原则

一、传播者的选择原则

二、受众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信息选择的方式和工具

一、  自选择和他选择

二、信息选择的工具

 

第三章  科技成果的评价与选择

第一节 科技成果评价对选择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价值特性

二、同行评议与社会评价

三、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 科技信息的交流与筛选

一、 科技交流系统的作用

二、科技信息流活动

三 科技传播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选择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通道

二、科技经济的信息互动

三、科技信息资源开发

 

第四章 科技教育、科技普及与公众的选择

第一节 科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一、 科技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教育的新要求

三、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与科技普及

一、科技新闻价值和“议程设置”

二、科普出版选题分析及其效果

三、图书馆和数据库的筛选功能

第三节 公众对科技信息的选择

一、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分析

二、受众的选择:“使用与满足”

 

第五章 全球化与科技信息选择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与信息控制8

一、信息化是全球化的前提

二、全球信息传播的不平衡

三、越境信息流与信息控制

四、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

第二节  科技语言译解与文化过滤

一、科技语言及其理解

二、科技翻译的作用

三、科技文化价值观

第三节  科技信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

二、科学决策与社会发展战略

三、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大科哲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