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人大科哲 >> 人大科哲 >> 教学与招生 >> 学位论文 >> 正文
2000-李建军-产学创新体制与硅谷模式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5    
】【】【

李建军   博士

指导教师:刘大椿

提交日期:2000

 

     

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有力杠杆。各个国家都想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要使一个国家确立其高技术产业优势,仅仅依靠一两项尖端技术创新成就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建立某种有助于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社会体制。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典型区域,它不仅为美国的“新经济”作出了娇人的贡献,而且也以其独特的区域创新体制成为各国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尽管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已经由计算机产业延伸到互联网和生物技术产业,历经了几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从60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硅谷复制的阵阵高潮热潮,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形态的高科技园区,但是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来解释它成功的奥秘。为此,本论文尝试就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本论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体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和思考硅谷现象和硅谷模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可持续实现的一种有效体制。对硅谷做这样一种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高科技时代产业实现的社会形式,认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规律,而且也可能为各个地区和国家提供一种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政策依据。由于硅谷提供了知识经济赖以孕生的技术动力,形成了一种有益于知识经济成长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对硅谷的研究还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健康成长探索出一种有效的社会体制。

本论文的研究有两个基点:问题意识和整体思维。问题意识要求作者对已有的种种研究和思考做批判性地反省,并对中国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区和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做理性思考;整体性思维则要求作者把整个硅谷的创新活动进程纳入一个系统中来考察,用一种机体论的观点来考察硅谷所发生的一切。

为此,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硅谷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有什么启示?更具体一点说,它是在怎么样的体制中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进行的?知识创新如何引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如何导致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链接成一个可持续的创新体制,进而使硅谷形成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为核心的产学创新集群?中国如何才能建立类似的产学创新体制以使其高技术产业创新得以持续加速地发展?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共约17万字。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硅谷模式及其变体。

特曼最初的设想是在斯坦福大学与地方高技术公司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交流、合作共荣的体制,以使斯坦福大学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并因此使斯坦福大学成为一个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中心。特曼的这些设想通过他在斯坦福大学及其电子工程系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斯坦福相继推出了三项机构和体制创新措施来促成这一设想的实施。第一项创新是创立斯坦福研究院,其宗旨是主持和管理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帮助西海岸的高技术公司争取政府订单。第二项创新是通过设立荣誉合作项目为当地的公司打开工程技术教育的大门,以便公司的雇员能够注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三项创新是创办斯坦福工业园,以巩固该地区新出现的大学与电子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促成双方的长期发展。这些机构和体制创新促进了大学、政府和公司之间的各种合作关系,包括私人关系和组织关系,并使硅谷的社群网络的建立具备了现实可能性。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伯克里大学、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与当地高技术公司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是硅谷持续成功的实质之所在。三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医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研究型大学的出现,以及它们对硅谷产业活动积极参与,使硅谷因此建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产学创新集群和社群网络。

硅谷的成功引发了世界各地的复制浪潮。硅谷设想或硅谷模式在硅谷之外的地区的复制计划可以划分为三类:产业界主导型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学术界主导型的大学科技园计划和政府主导型工业园计划。产业界主导型的研究生教育计划,主要是产业界以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与竞争的人才需要为目标而推动的科研和教育计划,一般是由一家或几家龙头公司倡议和动员当地公司和科研机构参与,进而在某一地区形成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产学交流体制和网络。这些硅谷复制计划常常因为所在地区的研究型大学或高技术大公司存在文化和组织方面的封闭而流于形式;学术界主导型的大学科技园计划,主要以释放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量为核心。一般是通过大学的体制改革来鼓励高科技人员参与成果的产业化,进而依靠知识密集和人才群聚的优势来吸引产业界加盟,而在大学校园或周围形成高技术产业群的形式进行的。这些硅谷复制计划多数是属于大学内部功能外在化的一种努力,但因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公司的响应而成效平平,多数是以孵化出仅有的几个高技术明星公司而受人注意;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园计划,一般是由政府出面,或创建新的科研教育机构,或加强产业界和科技社团之间的联系,以组织产学交流,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展开的。一般属于“赶超型”硅谷复制计划。这些计划由于政府及时灵活地应用各种政策工具多数成效显著。

第二章、硅谷模式与创新体制

关于硅谷模式研究的第一项成果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tuart W•Leslie Robert H•Kargon在其论文《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区优势模式》中表达的。这项研究集中探讨了作为地区优势发展的硅谷模式的起源及其在美国其他地区与其他国家复制的历程,强调了产业界和学术界互动合作的硅谷模式对地区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定位、高技术公司的组织结构、地区文化、环境因素、政府作用等对硅谷模式实践的作用,但没有从体制的生成的视角对硅谷模式做更多的探索;第二项成果是萨克森宁的著作《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在这本书中,她用大量的事实令人信服地证明,硅谷的成功根源于一个打破高技术公司之间、以及高技术公司与金融、教育、法律服务公司等各类机构之间界限的社群网络。这些研究认识到体制因素对于硅谷成功的意义,已接近于本文所要讨论目标,但却因过多地关注具体公司结构和组织的变化而没有对产学互动合作体制做更多的追究;第三项研究出现在钱颖一的《硅谷的故事》之中,他用一种生态学的眼光来透视硅谷模式,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公司创生的栖息地。立意不错,但分析不够,草草提出硅谷的成功的七个方面的因素就偃旗息鼓。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1)硅谷模式提供了一种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效整合的社会体制,可能提供了有助于知识经济成长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2)高技术产业化因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生产开发等诸多环节、牵涉到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等隶属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不同部门和机构,因而亟待一种有效的体制来整合两方的资源以实现高技术创新的持续进行。(3)国家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实现高技术创新的机构、组织和制度安排的总称,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是促动各个创新主体,如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建设硅谷模式所导引的产学创新体制和社群网络,以培育能够促使高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硅谷产学创新集群和社群资本。

第三章、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系统分析

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系统要想持续繁荣,应当满足这些基本条件:(1)触媒剂。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成长曾得益于大量的政府订单和投资,得益于促使高技术创始公司爆炸性成长的关键人物;(2)营养。研究型大学不仅成为这些硅谷产学创新集群形成的强有力的初始触媒剂,而且也是促使它们持续成长的最重要的营养——新型人才的摇篮。(3)支持性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吸引技术人才的环境、支持创新的合理体制;(4)相互作用。硅谷高技术产学创新集群自组织成长的关键在于同处于特定区域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

硅谷产学创新系统因其自身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开放性、非平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开放性是指在硅谷产学创新系统中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和沟通,存在大量的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也指在硅谷产学创新集群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着资源共享和交流;非平衡性是指在硅谷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几代不同的创业型公司存在着时间分布上的巨大差异,也指这些公司集群和大学集群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还指集群中各个创新主体的生存能力方面的悬殊,以及人力资源与风险资本流向上的变动不居;不可逆性指硅谷集群成长过程的不可重复性,也指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内在运作机制和公司体制变化的历时性。

硅谷产学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集群性。首先,在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带动下,硅谷形成了一个技术实力雄厚和工艺设备完善的生产服务商集群;其次,随着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成长,硅谷出现了专门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非技术问题的服务者集群,如律师、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电子产品分销商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等;再者,硅谷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也随着技术创新的高潮不断成长壮大起来,并形成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的、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教育和科研开发集群。这些集群的整合作用,使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创新和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成长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

第四章、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

社群资本是硅谷中各个创新主体,包括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公司等,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社区大学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它们之间建设性的互动作用所集聚而成的技术、经验、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实力的总称。社群资本是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建设的前提条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共享性。

硅谷激励技术创新的机制主要有三类:(1)产学互动机制;(2)风险投资机制;(3)联合企业机制。由于这三种激励技术创新的正反馈机制的形成,硅谷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缔造了边际不断延伸的、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为主体的社群网络和创新集群,并进而使硅谷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创意”或点子即时地传播、整合、涨落放大,形成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迸发出推进未来产业的巨大力量。社群网络和技术创新的交互联动,成为硅谷创新之水源远流长的青春泉。

第五章、政策工具及其产学创新体制的建立。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缩短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发明到商业化应用之间的时滞来加快科学技术成果从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一般有三类:科学技术成果供应方面的政策,包括提供金融、人力和技术上的帮助,以及建立科学技术的基础设施等;技术创新产品需求方面的政策,包括政府购买、研究协议或合同等;技术创新制度环境方面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专利政策、政府管制等,目的在于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在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成长过程中,美国政府总体上是通过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营造有助于各个创新主体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气候,来培育能使各创新主体持续成长的触媒剂和食物链。美国政府在硅谷的成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美国政府实施这些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基础科学研究,在推进基础研究方面存在“市场失败”;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可以通过一系列体制来克服,政策工具的目标应是推进体制建设和营造有助于创新实现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创建中国的产学创新体制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实践表明,产学创新体制是强化国家创新系统的主干,中关村“硅谷”的进一步繁荣亟需建立高效的产学创新体制。在创建产学创新体制方面,中国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国已积聚了丰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中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也已聚集成型,并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优势;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改变了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认识,并在产学合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更重要的,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利因素主要有:长期的条块分割体制不利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大学和公司作为产学体制建设的两个主干,还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中国社会过分的防范意识使各种有助于创新观念和技术经验交流的各种非正式团体和网络难以形成;人才的流失严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

基于硅谷产学创新体制的成功经验和中国在建立产学创新实践中的问题,中国创建产学创新体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1)加大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提供各种创新思想交流的平台;(4)科学使用各类政策工具。

 

全文的结论是,硅谷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一系列体制安排的结果;硅谷产学创新集群持续加速地促动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意味着某种有效的机制、结构或者体制已经形成;体制具有经济学家们所讲的路径依赖特征,进而具有某种促进创新活动的正反馈机制;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成长呈现出某种系统涨落和自组织效应。

 

 

                                    目 录

   

第一章  硅谷模式及其变体   

一、硅谷创意与硅谷模式 

(一)硅谷创意和它的惊世伟绩   

(二)关于硅谷模式的认识和争论 

二、硅谷模式的三种变体 

(一)产业界主导型的研究生教育计划 

(二)学术界主导型的大学科技园计划 

(三)政府参与推动型的硅谷复制计划 

第二章  硅谷模式和创新体制 

一、关于硅谷模式的几项研究 

(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硅谷模式   

(二)作为地区文化与竞争优势的硅谷模式 

(三)作为一种创业“栖息地”的硅谷模式 

二、硅谷模式与体制变量 

(一)硅谷模式的意义   

(二)硅谷模式中的体制因素 

三、高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体制   

(一)高技术产业   

(二)创新、技术创新与创业

(三)技术创新体制 

第三章  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系统分析 

一、硅谷产学创新的生态系统 

(一)触媒剂   

(二)营养 

(三)支持性环境   

(四)相互依存 

二、硅谷产学创新系统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非平衡性 

(三)不可逆性 

三、硅谷产学创新系统的集群效应 

第四章  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社群资本:产学体制运行的基础   

二、激励技术创新的正反馈机制   

(一)产学互动机制 

(二)风险投资机制 

(三)联合企业机制 

三、自组织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研究型大学   

(二)高技术创业型公司 

(三)产学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第五章 政策工具与产学创新体制的确立   

一、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 

(一)技术创新政策

(二)推动技术创新的几种政策工具   

二、政策工具对硅谷体制建设的作用   

(一)政府采购和各种基础建设计划   

(二)反垄断法与鼓励合作研究   

(三)美国移民政策与硅谷体制   

(四)财政和金融工具对硅谷的影响   

三、政策工具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创建中国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必要性   

(一)产学创新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主干

(二)中关村亟需建立产学创新体制   

二、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现实考量

(一)中国培育产学创新体制的有利条件   

(二)确立产学创新体制的不利因素   

三、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基本思路

(一)加大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提供各种创新思想交流的平台   

(四)科学使用各类政策工具

主要参考资料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大科哲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