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1209]科哲前沿24讲:郭春宁-记忆未来的共振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2-22    
】【】【

 

 

2020129日下午,由人大科技哲学教研室与中国自然辩证法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如期而至。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郭春宁副教授主讲,主题是“记忆未来的共振:艺术人文叙事与结构化数据迁徙”。受疫情影响,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王小伟副教授,滕菲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洁副教授共同做评议人。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刘永谋教授主持了讲座。参与讨论的有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王伯鲁教授还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艺术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生们。讲座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老师和同学们在跨学科的交流中都受益匪浅。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刘永谋教授就艺术和科学的主题提出了问题:“什么是艺术性,当一个艺术品完全是由科技制造的,比如运用基因移植技术制造的‘发光的兔子’、平常看起来毫无美感的‘小便池’,这些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这如果是艺术,那么创作者是艺术家还是科学技术?”引发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思考。

郭春宁副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开放数据(云图)重构记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修辞术”、“艺术数字人文的合声”和“记忆未来的迁徙与共振”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放数据(云图)重构记忆”。

郭春宁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郭老师团队在“上海图书馆2020开放数据竞赛”所做的微信小程序——《沪影云图》,该作品以创新数字人文视角、导览上海时代风华和影像记忆为主题,创新了互动体验。首次将上海图书馆提供的电影库开放数据和团队自主搜集资料结合在一起,将建筑、影人、影剧、历史事件等多层次数据结合,以“互动游戏体验”对老电影知识进行传播,彰显时代意义,联动数字人文教育,将城市记忆数据化。该小程序直观地将“记忆共振”理念向在场的老师、学生展示出来,不仅视觉上的色调呈现了复古的风格,听觉上也使用了沪上情怀的钢琴曲,使得该APP整体形成了融合式的记忆共振和文化回响。

第二部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修辞术”。

郭春宁副教授讲述了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并就虚拟现实和艺术关系的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展现了虚拟现实这一名词概念曾经有宗教层面、戏剧层面、计算机层面、科学艺术层面和科幻文学层面的内涵。对于“科幻文学层面”的名词概念可以转译“数字迷思”。郭春宁副教授指出,受“数字迷思”的影响,很多重要的技术名词都是成功学畅销书中新的“神话”标签。例如《奇点临近》、《数字化生存》、《失控》等作品。郭春宁副教授认为如果将知识共同体以“数字迷思”作为技术命运,应该要有公共权力介入,从而进行技术伦理反思。郭春宁副教授还列举了很多VR技术和文学作品结合的产物,例如中国VR动画《拾梦老人》(2017),《烈山氏》(2018)。这些作品利用VR技术能更直观、更深刻地指出虚拟现实时空体(Time-Space-Body),VR作为数字神话重新定义了“神话”,值得不同领域专家进行深耕研究和国际合作。

第三部分,“艺术数字人文的合声”。

这一部分由评议人刘洁副教授和郭春宁副教授合作讲述。刘洁副教授通过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Luciano Berio)和艺术家凯西(Cathy Berberian)的合作的一段乐曲作为例子,生动地展现了现当代视域中创造性的音乐表演形式,这种形式致力于用声音演绎空间、激发我们的所听所见。刘洁老师提出二十世纪音乐表演的特性有三点:表演家在音乐作品问世的位置转换;表演家的职能扩充;表演家的分类(古典、浪漫、现代)。

 

最后一部分,“记忆未来的迁徙与共振”。

郭春宁副教授总结了整个讲座的内容,并介绍了现在世界有很多组织也在做艺术和哲学的结合工作,比如波兰举办的中欧动画历史国际论坛,德国斯图加特动画节及“动画与哲学”论坛等。中国的一些动画作品和中国艺术形式的哲学反思也不断的向世界传播。

主讲结束后,在刘永谋老师的主持下,线下和线上听众纷纷向郭春宁老师和刘洁老师提问,例如有关于“沪影云图”小程序是不是一种“记忆外置化”的表现?记忆外置化和“开放性”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先锋音乐流派不断发展,这是对音乐的解构还是建构,是否重新定义了音乐?等等。

郭春宁老师和刘洁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也做了提纲挈领的回答,她们认同跨学科的交流就是一种开放性,将上海老建筑和历史融合在一个可视化、可互动的APP中也是一种“记忆外置”,哲学的词汇总是可以将现象的本质很直接地指出来;另外,刘洁老师就新人声系列音乐指出“音乐其实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东西,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一定理论浸润,才能够欣赏或者说是剖析一种音乐流派,创造性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诞生。”最后刘永谋老师进行总结,认为艺术和哲学都需要“创造性”,需要注意设计中的重构,哲学工作者可以尝试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哲学发展,这就是学科交流的魅力。

热烈讨论之后,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王茜)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0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