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170418]“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肖显静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4-19    
】【】【

肖显静: “走向‘第三种科学’

 

  

 

2017418日下午15:00-17:0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第三期“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人文楼500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人大一级教授刘大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肖显静教授作了题为“走向‘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的精彩报告,由人大科哲教研室主任刘永谋教授评议。北京大学刘华杰和周程教授,清华大学吴国盛和吴彤教授、人大Carl Mitcham教授、刘晓力和王伯鲁教授、刘劲杨副教授、林坚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田松教授和王小伟博士,中科院大学孟建伟教授,社科院段伟文研究员、孟强副研究员、娄伟研究员和蔡肖兵副研究员,北京航天航空徐治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范春平编审,北京工业大学张恒力教授和计彤,北京工商大学王东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毕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梅剑华教授,天津市委党校的涂明君副教授和中铁建戴荣里博士等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共五十余人参见了本次讲座。

肖显静教授的报告分为五大部分。首先,他说明了走向“第三种科学”这一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并指出这与他个人学术旨趣和学界的问题导向密切相关。其次,他强调回归“第一种科学”,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环保但不经济。再者,他认为“建构”和“规训”都是近现代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试图通过发展“第二种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尽管经济但不环保。之后,他说明了要解决科学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就应该走向“第三种科学”,让科学“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自然,对自然自身展开研究的“地方性科学”。最后,他指出了“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改近现代科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旨归,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保护环境。

评议人刘永谋教授肯定了其研究的创新性、开拓性以及生态哲学研究中流行了隐喻性文学写作方式,但认为第一种科学、第二种科学、第三种科学的含义还较为模糊,“建构”、“规训”等术语使用不规范。刘大椿教授肯定了报告的贡献,同时指出古代科学千差万别很难将其归于三种科学中的哪种科学,并且用“地方性科学”用来表示“第三种科学”存在争议。之后,在场的其他专家学者就报告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与会者收获良多。

(樊珊珊供稿)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