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洲不同文化中的研究
2015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共举办,人大科技哲学教研室、乌大应用伦理学研究所承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三届人大-乌大哲学论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中国和欧洲不同文化中的研究”在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人大科哲教研室的刘大椿教授、王伯鲁教授、刘劲杨副教授、刘永谋教授和博士生赵俊海、硕士生王豪,北航的徐治立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闫坤如教授,以及乌大Marcus Duwell教授、Bert van Brink教授、Inggrid Robeyns教授、Franck Meijboom副教授以及哲学系、法学院和教育学院的30多位老师和学生参加会议。
会议分为4个阶段。首先是开幕式,由刘大椿和Marcus Duwell分别致辞,回顾了双方的合作历程。人大科哲教研室与乌大应用伦理研究所的合作始于2013年,迄今轮流在双方学校召开了3次学术会议,并互派了多位教师交流访问或参加暑期学校。然后是研究述评阶段。分别由Gerhard Bos博士、赵俊海博士生汇报中国和欧洲在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现状综述是上一届论坛就确定的议程,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认真准备。接下来是主题发言阶段。刘大椿的主题题目发言为“Heaven and Earth from a Ternion: Enlightenment from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讨论了中国儒道传统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主要看法及其启示。Marcus Duwell的主题发言题目为“Long-term Responsibility: An Overview”,从人类尊严尤其是未来人权利的角度审视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第四阶段是大会发言阶段,主题包括生态文明与自由主义、未来世代的权利与责任、技术生态化的原则、环境伦理学中的长期主义(longtermism)、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辅助性原则与可持续性原则、庄子的生态理想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补偿问题、中国航空航天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主题。第五个阶段是合作会议阶段,参会各方就今后的合作进行磋商和规划。
在会议之后,乌大安排中国学者对学校的图书馆、大礼堂、教师中心以及博物馆等处进行了参观。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此次会议非常重视问答和讨论环节,安排了与发言时间相同的讨论时间,与会学者讨论得非常热烈和深入,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
在人大-乌大哲学论坛结束后,中国学者还访问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相关机构和教授。
(人大科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