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中美西荷国际技术哲学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16    
】【】【

 

技术的人文反思与公共政策研究”会议通讯

 

 

2015630-71技术的人文反思与公共政策研究为主题的中美西荷国际技术哲学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500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来自美国的兰登·温纳教授卡尔·米切姆教授,来自西班牙何塞·安东尼奥·洛佩兹·塞雷佐教授,来自荷兰的皮特·克罗斯教授等国际知名技术哲学家,国外中青年学者马腾·弗伦岑副教授格林·米勒讲师和朱勤博士等,国内的相关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和肖显静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建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颜振军教授和王小伟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治立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浙江大学潘恩荣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大椿教授、王鸿生教授、王伯鲁教授、刘永谋教授和刘劲杨副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的开幕式和主旨发言,由人大科哲教研室主任刘永谋主持。人大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致欢迎词,接着卡尔·米切姆和刘大椿教授先后做主旨发言。米切姆首先就中国人民大学做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公共政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直言不讳地提出了3点想法,第一,人文学科,尤其对哲学来说,在现在有关科技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中大体上处于边缘位置;第二,在欧洲和美国,最为发达的SPTT项目往往位于技术性的大学;第三,中国思想经常被欧美所边缘化;同样欧美的思想也经常在中国被边缘化。继而,来自美国、西班牙和荷兰的学者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并就公共政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或机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大椿教授首先做了人文视野中若干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应对的科技发展问题的演讲,他从举国体制问题、保障学术自由问题、知识和权力的共谋和分立所产生的问题和科技成果既有功利性又有公共性问题这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第二部分是分组报告,由中外学者交替发言,各节分别由李建军、段伟文、颜振军和刘劲杨主持。报告主题主要有伊比利亚美洲语境中的STS研究和科学政策何塞·安东尼奥·洛佩兹·塞雷佐)、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争论中的科学与政治(肖显静)、在技术与文化之间(王伯鲁)、技术哲学中的从经验主义到价值论转向皮特·克洛斯)、中国的信息治理与公共政策(段伟文)、社会技术系统马腾·弗伦岑)、创新迷恋兰登·温纳)、中国日渐增长的食品安全与公共政策研究(李建军)、如何应对整体:技术方法论路径的基础反思(刘劲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科技政策的核心因素及其表现(王鸿生)、中国科技法律的人文反思: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颜振军)、技治主义与当代中国(刘永谋)、负责任创新是文化殖民吗?(王小伟)。在每个发言之后,都留出与发言时间差不多的讨论时间,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对话。并且,分组报告最后专门留出时间给年轻的博士、博士后们发言和评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起到了非常好的交流效果

第三部分是未来展望的自由讨论环节,由刘永谋和卡尔.米切姆共同主持。与会学者对国际技术哲学现存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未来发展,以及各方的合作可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各国学者均表示受益良多,并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类似的学术活动,以促进中西方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学术交流合作(供稿:赵俊海)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