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之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北京科技美学学会协办。出席论坛的有70多人,整场论坛学术氛围浓厚、现场气氛活跃。
论坛总体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主持,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王鸿生教授,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致辞。北京市科协学会部杜杨出席。论坛报告分为四个单元,由肖显静、詹小洪、刘二中、黄凤贞、张明国、韩孝成、邬小燕、刘劲杨等分别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发改委研究室、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学家茶座》、《三联财经·竞争力》杂志等学政企研不同单位20余位专家、学者、官员做了专题报告与发言。
论坛报告和主题发言简述如下:
第一,宏观总论。金元浦在报告中为北京确立一个新高度,就是建设世界城市,参照国际上世界城市的标准,分析北京所面临的挑战与竞争,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实施方略。段霞从功能、体量、基础、禀赋、品质等方面分析后工业形态的世界城市的特征,并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前景做了展望。彭真怀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谈了提升软实力的问题,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吸引力、外交政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亲和力、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国际形象等方面。卞洪登对中国城市模式化问题有很好的设想,提出“上山下乡”,令人耳目一新。唐海军高屋建瓴,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问题,认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艰难的考验,任重而道远。
第二,科技考察。颜振军站在世界城市的制高点上,解析了北京的科技优势以及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加强政府对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的建议。徐治立探讨了政府在科技立法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黄婷从科学公共性的角度来看建设世界城市问题,提出要容纳普世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民族性、地方性。
第三,文化审视。毛佩琦提出一个“整体养护”的新概念,对历史文化遗产有精辟的见解,提出“还地于民、还政于民”、整体规划、动态保护。付宝华专门研究国际主题文化,提出了打造北京城市主题文化的六大举措。林坚归纳出城市文化建设体系的十个方面,并简要概述了北京的文化资源。杜寒风在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方面做了深入思考,提出市民参与的问题。戴荣里尖锐地分析了北京城市建筑的“散、乱、差”的问题,提出“和谐、有序、怡人、舒适”是建筑文化的本质要求。郑坤宜分析了北京文化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理想路径。
第四,教育思考。孟建伟提出了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史增芳分析了学习力对创新的作用,从而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生态剖析。刘兆民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分析绿色根源生态系统与绿色枝叶生态系统对世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定位问题。肖显静对北京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和社会障碍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分析。
第六,战略规划。金元浦论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战略,立意很高,措施也很具体。林坚提出“京津都”构想,即把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廊坊合并,建立新的国家行政中心区、国际事务区、交通枢纽等。李永乐从“梁(思成)陈(占祥)方案”反思“大北京”规划,并提出“立体城市”的设想。王玮解剖了“蚁族”和“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显得像世界城市中的“局外人”,而提出“破”与“立”的问题。
第七,区域分析。孙兵报告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调研状况,对天津、北京、河北以及中央提出了不同的建议。高洪深着重对首都西南地区(包括石景山、门头沟、房山)经济转型分析,有很具体的规划。
本次论坛提交论文的还有祝尔娟等的《对北京市海淀区发展阶段及趋势特征的总体分析》、娄伟的《北京市朝阳区储备土地开发面临的问题提》、郭晓东的《生态建筑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旭晓等的《宜居城市与城市文化建设》、林坚的《世界城市建设与世界公民培育》、戴荣里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建筑文化思考》等。
这次论坛论题广泛,有对理论的透析、有对历史的思考、有现状的反思,有对发展的建议,既有对世界城市标准的总体概括,又有对“软”实力的细致分析,不仅囊了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问题,而且对生态文明、绿色理念与宜居城市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对城市规划战略布局、区域合作与挑战等均有关注,理论视域开阔,问题意识突出,现实针对性强,信息密集,观点鲜明,启示很多。在评论与互动环节,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如“谁希望建设成这样的世界城市?北京为了什么而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由谁来建设”等,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总之,本次论坛在很多理论问题上,专家们进行了新的探索,使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引发人们进行深入思考。
(林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