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
1. “世界-大脑关系”——基于结构实在论的意识研究新范式(尤洋/刘奇)
2. 多尺度模拟的方法论意义(邵嘉诚/郭贵春)
3. 量子力学的信息论重构及其实在论意义(王凯宁)
4. 无创伤成像技术能捕捉到自我吗?——神经科学自我研究及其哲学问题(高新民/严国红)
5. 马克思“机器论片断”的机器技术哲学叙事(涂良川)
6. 能动性问题与能动性增强——行动哲学视角下的脑机接口技术(王淑庆)
7. 智能知识生产模式的本质特征和社会驱动(刘日明/刘小涛)
8. 虚实交融的元宇宙图景中社会科学的跃升(王国成)
9. 公众科学的原理研究(李际)
10. “道”与中国传统工艺(李晓岑/贺超海)
2023年第2期
1. 重新审视欧内斯特·内格尔的还原模型(陈勃杭)
2. 化学的自主性——对在理论上将化学还原为物理学的反驳(邵鹏)
3. 亚里士多德物理生理学对宇宙论中“太阳-生命”模型的构建——兼对“向下的必要性”缺乏问题的回应(阙玉叶/黄传根)
4. 从一般算术到感知流形——论胡塞尔现象学与人工智能的内在关联(王知飞/马迎辉)
5. 脑机接口的价值选择:治疗还是增强?(肖峰)
6. 新生殖技术的去身体化、身体自决与身体完整性(朱彦明/杨帆)
7. 科技事故三重“责任主体”的确立及其规范逻辑——基于约纳斯“责任原理”的考察(叶立国)
8. 科学的镜像:新媒体数据实证分析的哲学反思(龚培)
9. 跨越“信息孤岛”:网络社会交往的技术重构(马会端)
10. 关于数学史的三大误解(朱一文)
2023年第3期
1. 自然主义、构成主义先验论与科学实践——兼论当代科学哲学先验论进路的发展与超越(贾向桐)
2. 超级任务:现代的芝诺悖论(苏无忌/刘闯)
3. 技术与时间:从海德格尔到斯蒂格勒(王庆节)
4. 评库兹韦尔的智能哲学(林德宏)
5. 人工智能奇点论的技术叙事及其哲学追问(涂良川/钱燕茹)
6. 论“社会实验”的特征及其伦理建构路径(俞鼎/李正风)
7. 综合的时代:从认知科学到聚合科技及其未来发展(蔡曙山)
8. 深度公众科学何以可能?——构建社会强健性知识的一种探索(和鸿鹏/王聪/黄小茹)
9. 西学新知与历算传统的再发现——政治文化视域下明清士人对《周髀算经》的研究(韩琦)
2023年第4期
1. 谈谈解释鸿沟(陈嘉映)
2. 预测加工与康德心智理论——围绕当前争论的辨析(李恒威/康文煌)
3. 利奥塔与后现代技术科学([比]M.西蒙斯)
4. 人工智能:人类认识自己的整体对象比(王天思)
5. 人机混合智能:新一代智能系统的发展趋势(刘伟)
6. 伪技术治理:类型、逻辑与应对(刘永谋)
7. ANT视域下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主体分析(夏佳雯/杨爱华)
8. 国际视阈夏实验哲学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溯源与研判(刘燊/陈婷婷)
2023年第5期
1. 试论暗室问题对预测加工理论的挑战(王姝彦/付少珏)
2. 预测心智与阐释的规范性(王球)
3. 技术创造人: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孟强)
4. 脑机接口哲学研究的兴起——国外BCI哲学述介及国内拓展的思考(肖峰)
5. 论意识条件和主体条件的区分——对人工智能道德身份论题的一个澄清(周靖)
6. 意向性的建构——物质交往理论批评(王小伟)
7. 强德性知识论与“知识成就论题”(方红庆)
8. 数字全球化时代的技术中立:幻象与现实(刘兴华)
9. 情绪识别技术的问题、风险与规治(阮凯)
2023年第6期
1. 激进生成认知何以是革命的?(黄翔)
2. 从生命性到活力形态:通达他心的神经过程哲学(陈巍/董达)
3. 从系统思维到机体思维(王前)
4. 当代技术哲学具体化转向与技术政治哲学解释学(李三虎)
5. 元宇宙的哲学预设(翟振明)
6. 科技与伦理何以内在统一(刘大椿)
7.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道家生命文化审思(易显飞/王克宁)
8. 数字反噬、通能塔诅咒与全押归零的人工智能赌局——智能革命重大风险及其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刘益东)
数字孪生算法黑箱的生成机制与治理创新(刁生富/李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