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7期
1. 意识的CODAM模型(殷杰/李夏冰)
2. 心如何具有物理性?——亨利·斯塔普的心理物理理论探析(陈向群)
3.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王天恩)
4. 人工智能发展对认识论研究的若干启示(王前)
5. “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在故我思”?——经典人工智能的哲学隐喻及其具身现象学反思(刘伟)
6. 虚拟现象的本质及其哲学意蕴——兼论“元宇宙”与人类未来技术生活的走向(张志平)
7. 数字化社会的乌托邦幻象与合理重建(邬晓燕)
8. 量子社会科学的兴起和挑战(郦全民)
9. 河图洛书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关联——以方中通《数度衍》为中心(朱一文)
2022年第8期
1. 演化生物学视角中的生命-心灵连续性(周理乾)
2. 知识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命运——略论新HPS的研究纲领(王巍/郑金连)
3. 元宇宙的空间性(杨庆峰)
4. 技术人工物功能归属的倾向性进路(曾云珍/吴国林)
5. 人工智能时代的时间概念(余乃忠)
6. 人文治疗:作为技术社会创伤的一种疗法——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国际会议“科学与人文鸿沟之弥合”主旨演讲(娄·马里诺夫)
7. 元宇宙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李保艳/刘永谋)
8. 自然选择及其是否适用于人——华莱士与达尔文的论争(刘华军)
9. 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王莹)
2022年第9期
1. 基于时空特征的世界-大脑关系及其哲学探析(陈向群)
2. 干预的硬度:以伍德沃德和埃伯哈特的理论为范例(胡怀亮)
3. 心理模拟:相似性的概念刻画与神经表征(陈巍)
4. 自我知识理论的预测加工选项(徐竹)
5. 记忆增强与不完全自主性(杨庆峰)
6. 物化与技术解放的可能性——兼论社会批判理论技术观的政治伦理转向(李猛)
7. 论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曹志平/周千祝)
8. 元宇宙论:新牢笼抑或新世界?(王海东)
9. 边界的建构:米德格雷系统干预方法论探析(刘益宇)
10. 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冯震宇)
2022年第10期
1. 认知多元性溯源与经典自然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高新民/陈丽/张文龙)
2. 超越康德——黑格尔、普勒斯纳、约纳斯和马图拉纳的生命自主性理论(王建辉)
3. 数字生态下的信息体与智能关联主义(蓝江)
4. 论视觉体验中的“虚拟在场”及其存在论意义(索引/文成伟)
5. 中医现代化的困境及反思——以交易区理论为视角(和鸿鹏)
6. 建设国家实验室 完善国家科研体系(王贻芳)
7. 消费级脑电图产品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马诗雯/陈海丹)
8. 对两种科技伦理的对比分析与研判(刘益东)
9. 火药起源之文明范式的再思考(王坚/任春光/杨小明)
10. 哥德尔与人工智能(陈龙)
2022年第11期
1. 客观性、因果性与自然律(梅剑华)
2. 何谓“常识心理学”——从当代心理学哲学的观点看(王姝彦/黄晓宁)
3. 符号人工智能的观念起源研究——基于霍布斯机械唯物论的分析(刘晓青)
4. 元宇宙遇上中国哲学——走向技术哲学强纲领(李三虎)
5. 脑机接口与认识主体新进化(肖峰)
6. 超人类主义的形而上学——对人工智能假设的批判①(埃里克·奥尔森)
7. 哲学、信息、智能、社会:一个复杂的认知本体(约瑟夫·布伦纳/王振嵩)
8. 后常规科学视域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治理现代化(张成岗/王宇航)
2022年第12期
1. 核心情感-自我知觉-具境概念化——巴瑞特的心理建构论情绪理论评析(刘高岑)
2. 生成的主体间性:双向预测与意义建构(何静)
3. 超越心灵与世界的界限——从皮尔士符号哲学出发建构的符号实用主义(周靖)
4. 人-机-思维模型:对赫伯特·西蒙机器发现思想的审思(李宁宁/宋荣)
5. 人工合成生命:有机生命的机械制造(刘海龙)
6. “非个体”与个体观念的松动(殷杰/张冀峰)
7. 社交机器人塑造人机协作的社会参与(张钺)
8. 自然辩证法思想早期在华传播路径——以《自然辩证法》两部导读译本为考察对象(高晞)
9. 文献(学)视域中的西方科学思想:基于学术史的考察(安维复/张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