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期
1. 科学客观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刘大椿)
2. 论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梅剑华)
3. 界面理论与知觉的非真实性(王姝彦/王孝清)
4. 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的变革(乔笑斐/高策)
5. 论超弦理论的超验性及其哲学意义(吴国林/傅铭)
6.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曹天予)
7. 全球疫情技治的文化比较(刘永谋/卡尔·米切姆/阿尔弗瑞德·诺德曼)
2021年第8期
1. 集体意向的整体性特征(柳海涛)
2. 理解了生命就能理解心灵吗——论自创生生成论的内在局限性(周理乾)
3. 因果观念发展的大数据相关关系观照(王天恩)
4. 论希尔伯特几何公理的综合性质(周浩)
5. 突现的标准和分类(保罗·汉弗莱斯)
6. 克服“自然的分岔”与实践态度(孟强)
7. 预知性技术伦理消解AI科林格里奇困境的路径分析(文成伟/汪姿君)
8. 技术社会中的涂层博弈(潘天群)
9. 科学合作中的网络认识论:科学家的社会交互如何影响认知交互(朱晶)
2021年第9期
1. 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吴国林)
2. 科学的分布认知及其新特点(郦全民)
3.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构建——经验回顾与发展前瞻(雷环捷)
4. 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埃里克·奥尔森)
5. 适生科技与高科技(张祥龙)
6. 试析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关系(张培富/马肖)
7. “设计者谬误”与前反思自身觉知——论技术人工物道德化设计的身体现象学基础(刘铮)
8. 全球化中的技术战(吕乃基)
9. 整个世界都在变成科学元勘——法迪勒·马赞德兰尼对话布鲁诺·拉图尔(法迪勒·马赞德兰尼/布鲁诺·拉图尔)
2021年第10期
1. 人工意识与整合信息理论(李恒威/蔡诗灵/阮泽楠)
2. 看见他心:从胡塞尔、梅洛—庞蒂到社会神经科学(陈巍)
3. 多种随附性概念及其在心身问题上的应用——对金在权随附性理论的修正(陈晓平)
4. 何谓内在属性(何朝安)
5. 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的创新及其哲学意义(张寅生)
6.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风险分析和创新模式升级(陈小平)
7. 科技元勘或科学技术论:从学术探究到社会治理(刘华杰)
8. 认知互动与代码契约:虚拟科学共同体中科研人员的合作机制(黄时进/张怡)
9. 水的“祛魅”和水危机的产生及其解决(刘国柱/蔡仲)
2021年第11期
1. 对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与未来哲学的期望①(江怡)
2. 可供性与元可塑性:再探物质能动性论题(夏永红/李建会)
3. 专题:系统哲学视野与运用——当代整体论的思想整合与形式分析(刘劲杨/汤杉杉)
4. 自我的探赜索隐:粒子和亚原子粒子层次的“记忆政治学”(高新民/束海波)
5. 内部区分: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前瞻(赵泽林)
6. 大数据时代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及其融合(黄欣荣)
7. 人工智能科学及其批评(哈里·柯林斯)
8. 人脸识别技术的两类“集体力”及其价值活化(易显飞/万礼洋)
9.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若干问题(刘大椿)
10.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的发展与启示(丘亮辉)
2021年第12期
1. 一种关于“判知结论浮动”现象的多元主义解释框架(徐英瑾)
2. 现象意识的自我表征理论(柳海涛/郭贵春)
3. 瞬时与时机(陶建文)
4. 奎因论数学对象的实在性(王聪)
5. 数学证明是客观的吗——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观的澄清(樊岳红)
6. 达朗贝尔的混合数学观及其对概率论的批评(王幼军)
7. 行为科学与社会工程:斯金纳的技术治理思想(刘永谋)
8. 后学院科学:谁决定了科学研究项目?——以“天河工程”争议为例(甘晓/王大明)
9. 技术化时代的拒绝主体困境及其超越(孙恩慧/王伯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