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 博士
提交时间:2008.6
关键词:迈克尔·波兰尼、意会认知论、人性化、信托哲学、隐喻
摘 要
当科学日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以及一种主流的思维认知方式的时候,科学与人文就已经被人为进行了分割,逐渐形成了二者之间的鸿沟与对立。分居鸿沟两岸的人们在不断构筑自己的门墙,强调己方的重要性和攻击对方的过程中,加深了科学与人文的隔膜。于是,鸿沟两岸爆发了各种论战。从英伦三岛到神州大地,人们——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学者们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参与了大大小小各种“科学大战”、“科玄论战”、“反科学主义”之战。
硝烟散尽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看到了科学与人文在现代社会被严重割裂的事实背后根本就存在着彼此不可分割的联系,更看到了这种联系对人的认知和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在众多试图找到科学与人文之间沟通途径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学者中,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资深科学家和后来的哲学家,他有着比其他研究者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切身体验,以及更值得信赖的发言权,他提出了新的认识论——意会认知论。
本文以波兰尼意会认知论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在深入研究波兰尼哲学思想的同时,试图从波兰尼的哲学思想中梳理出一条明晰的从科学到人文之路。在波兰尼的意会认知论哲学思想中,认为沟通科学与人文鸿沟的关键是身处其中的个人,个人在其人文精神的深层作用下取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识,个人充满人文性的认知方式最终使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主观走向客观。
波兰尼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框架,他从批判与解构着手构建意会认知论。他批判和解构了客观主义和怀疑论,继而构建意会认知论的信托哲学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主张了自己的客观观、信念观和寄托观,以人性化视角考察了科学活动与认知活动。通过对个人在认知活动中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和意会认知的主张达到了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对自由的追求。
意会认知论提出的意会认知方式和运作模型及其哲学主张,有别于那些旨在研究并重视逻辑化、形式化、语言分析等研究方式,它着重对人的身体化、非逻辑化、非形式化和心灵认知活动进行了研究,形成一种新的认知逻辑。对认知活动的人性化审视和对知识生成途径的人性化考察是意会认知的主题,因其对客观主义、怀疑论的合理批判和对知识生成意会性的主张,而具有认识论的革命性影响和知识生成焦点的历史性转换意义。
为了达到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效果以及逻辑线索明晰的行文规范,本文采取从对波兰尼本人研究入手,力求对其哲学思想从外到内由远及近,从宏观到细部进行分析,展现其认识论思想和知识生成主张,进而探索意会知识言述化途径与意会认知论的现代意义。
在研究得出上述波兰尼意会认知论哲学思想主旨之后,进一步探索了意会知识言述化的可能途径,在对比研究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之后认为,隐喻是意会知识言述化的最佳途径。在对比研究意会认知论与国内潜科学学研究后,认为意会认知论是发展潜科学学的认识论。在考察知识生成的意会路径后,认为意会认知论主张的个人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催生现代个人知识管理与群体知识管理焦点转换的动力,也是转变教育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动力。
本文共分七章,分别研究了波兰尼提出意会认知论的动因,意会认知论对科学划界和科学活动的人性化视角,意会认知论的客观观、信托知识观和形而上学特性,意会认知的结构模型和认知运作路径,意会知识的言述化途径,知识生成从主观到客观的意会历程,以及波兰尼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1章:从波兰尼自身的人文精神、人生经历和从科学研究到哲学研究的转向为主要线索,寻找其挑战认识论的动因。在对其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教育经历、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和同时代人物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突出论述自身禀赋、个人独特而且神秘的体验、富于挑战的精神、全面而且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格、科学研究的巨大造诣、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波兰尼挑战认识论和构建意会认知论的综合原因。
第2章:着重分析波兰尼对传统认知理念特别是对客观主义、怀疑论、以及实证标准的批判与解构,总结出波兰尼的信托哲学思想。波兰尼对客观主义和实证标准的批判解构,显示出他对客观性的新的见解,波兰尼意会认知论主张的客观性是一种开放的客观性和富于人文精神的客观性,也是打破常规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客观性,这实际上就是波兰尼的客观观。对怀疑论的批判解构,树立了波兰尼的怀疑观。他的客观观和怀疑观,又都是统属于意会认知论的信托哲学框架内。信托哲学构建了属于意会认知论的信念观和寄托观,使信念和寄托成为认知和知识生成的一种模式。
第3章:信托哲学是意会认知论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性化的新的认知视角,是意会认知论所生发出来的新的认知视角,它广泛深入到科学哲学的方方面面。意会认知论从意会认知的角度对科学划界提供了新的人性化标准,从对科学传统、科学前提的人性化审视入手,提出科学划界的意识形态分野和可视情感因素,认为确定性、系统贴切性、内在意义三者构成科学划界的重要内在标准,杰出性补偿和内在意义可独立原则是科学划界的重要外在标准。这些标准共同描绘了一种人性化的科学。对科学人性化的审视,显示出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SSK意蕴,本文认为意会认知论是SSK的先声。主张意会和人性化视角,使得意会认知论具有有别于其它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特性,对心灵在认知活动中的隐性先导作用和对信托的构建,成为意会认知论形而上学的重要表现。
第4章:对意会认知论涉及的概念进行分层次归类解释,在原著基础上对焦点意知和附带意知进行了更为集中、系统和深入的理解认识,对比现有国外和国内的两种意会认知的逻辑模型,提出了意会认知的“三位一体”结构模型和认知运作逻辑图解。在对三种逻辑图解进行辨析之后显示,本文结论更为合理。
第5章着重探索意会认知的言述化途径。波兰尼的意会认知论重在探索人类不可言述的认知能力和由此生成的隐性知识,但对意会认知的言述化途径没有进一步探索。从言述化的角度对意会认知与隐喻进行异同点对比分析之后,本文认为隐喻是意会知识言述化的一个最佳途径。
第6章:着重探索通过意会认知生成客观知识的整个途径,从对中西历史上知识观的分别梳理和集中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西方认识历史上的意会理念进行分析,把波兰尼意会认知论的信托知识观凸显出来,并对原著驳杂论述进行系统化,梳理出知识生成的意会历程和从主观到客观的连贯进路。
第7章:重点探索波兰尼意会认知论在认识论意义上的革命性影响和对知识生成焦点的历史性转换。第一部分着重展开论述了波兰尼意会认知论所具有的革命性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展开论述意会认知论对知识生成焦点转换的意义和对发展潜科学学以及知识管理的意义。
以波兰尼意会认知论为主题做博士论文在国内还比较少,本文本着澄清、推进、超越这一研究思想,力求对波兰尼意会认知论哲学思想做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希望在这方面做一点有价值的工作。鉴于国内目前缺乏较完整系统的波兰尼个人生平相关资料,通过对国外波兰尼传记进行整理之后,本文在最后附加了这方面资料,希望具有一点文献参考价值。
目 录
导论
0.1 引言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波兰尼哲学思想研究现状
0.2.2 国外波兰尼哲学思想研究成果
0.2.3 国内波兰尼哲学思想研究现状与成果
0.3 论文架构
第1章 激情人生——向认识论挑战的波兰尼
1.1 魅力人格
1.1.1 追求正义、和平与自由
1.1.2 怪异行为背后的激情与创造力
1.1.3 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1.2 面对挑战
1.2.1 挑战自我
1.2.2 挑战权威构想意会认知论
1.2.3 挑战极权体制倡导个人主体性
1.3 转向与升华
1.3.1 转向的综合原因
1.3.2 兴趣转移——大转折
1.3.3 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2章 批判与解构——意会认知论的哲学背景
2.1 对客观主义的质疑
2.1.1 开放的客观性
2.1.2 人文的客观性
2.1.3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客观
2.2 对怀疑论的批判
2.2.1 哲学史上重要的怀疑论思想
2.2.2 对怀疑论的批判
2.2.3 信托哲学的怀疑观
2.3 信托哲学的真髓
2.3.1 信托哲学
2.3.2 信托哲学的信念观
2.3.3 信托哲学的寄托观
第3章 人性化——意会认知的新视角
3.1 科学划界的人性化视角
3.1.1 近现代的科学划界标准
3.1.2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一个新视角
3.2 SSK意蕴——意会认知论对科学活动的人性化考察
3.2.1 意会认知论对SSK的影响考证
3.2.2 波兰尼的哲学思想与SSK思想同异辨析
3.2.3 波兰尼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思想
3.3 意会认知论形而上学的人性化主张
3.3.1 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
3.3.2 科学与形而上学
3.3.3 意会认知论的形而上学
第4章 “三位一体”——意会认知的结构模型与运作逻辑
4.1 意会认知论的主要概念
4.1.1 意会认知论的核心概念
4.1.2 意会认知论的中间概念
4.1.3 意会认知论的边缘概念
4.2 “三位一体”结构模型
4.2.1 意会认知的模型结构——“三位一体”
4.2.2 焦点意知与附带意知的区别
4.2.3 焦点意知与附带意知的对立统一
4.3 意会认知的运作逻辑图解
4.3.1 意会认知中人的三种存在模式
4.3.2 附带意知与焦点意知的整合
4.3.3 “三位一体”结构的意知运作
4.3.4 意会认知的三种运作逻辑图辨析
第5章 隐喻——意会知识言述化的最佳途径
5.1 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
5.1.1 中西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1.2 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的共同基础
5.1.3 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对“真”的观点
5.2 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的差异
5.2.1 认知主张背后的层次差异
5.2.2 映射与散射
5.2.3 语境与场(情)境
5.3 意会认知与隐喻认知的互解
5.3.1 策略和本能——再加工与原生态
5.3.2 意会认知是隐喻认知的支持理论
5.3.3 隐喻是意会知识言述化的最佳途径
第6章 聚焦意会——知识生成的意会历程
6.1 哲学史上的知识观述评
6.1.1 西方前现代知识观
6.1.2 西方现代知识观
6.1.3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6.2 中西哲学史上关于意会理念的评论
6.2.1 中国哲学史上对意会的认识
6.2.2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意会的背景理论
6.3 知识生成的意会历程
6.3.1 依赖意会认知的三类学习
6.3.2 语言的意会成分与个人参与
6.3.3 知识生成的意会历程
第7章 革命性影响——认识论与知识生成焦点的历史性转换
7.1 认识论的历史性转换
7.1.1 认识论史上的笛卡尔革命和康德革命
7.1.2 波兰尼的认识论革命
7.1.3 对波兰尼认识论革命的再认识
7.2 知识生成焦点的历史性转换
7.2.1 知识生成焦点的转换
7.2.2 发展潜科学的认识论
7.2.3 面向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焦点转换
附录
附录1 波兰尼家世
附录2 波兰尼生平活动年表概要
附录3 波兰尼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