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鲁 博士
指导老师: 刘大椿
提交日期: 2004年
摘 要
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哲学就是以技术为对象的知识领域。一百多年来,技术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然缺少普遍承认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手段。技术哲学的工程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难以成为统一的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就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着手分析广义技术世界建构及其演化问题的。
鉴于狭义技术视野的局限性,广义技术研究范式尚未确立,以及相关理论问题有待澄清的研究现状。本论文主要着眼于对技术哲学领域内部问题的探讨,力图从理论上阐明广义技术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技术哲学两种研究传统之间的初步融合。本文在技术概念的广义界定基础上,沿着从微观基础到宏观体系,由静态及动态,从内到外的次序,展开了对技术形态的多维度剖析,进而揭示出广义技术世界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发展机理,全面评价了广义技术世界的地位与作用。这些理论分析为广义技术研究范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广义技术哲学理论雏形。这对于推动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两种技术哲学传统的融合与统一,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Ⅰ.引言部分主要是从技术哲学学科发展角度,引出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问题。在这一部分,文章对技术哲学的历史发生、两类基本问题、两种学术传统、狭义技术视野及其局限性等理论问题作了概述,并就广义技术世界理论阐释问题的地位、理论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都作了简要说明。
笔者认为,以往技术哲学家尤其是国内学者,多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维度理解和阐释技术现象的,从而形成了狭义技术哲学理论。狭义技术观念的最大困难在于技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察狭义技术界定的依据,反思狭义技术观念的合理性。这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要求。
Ⅱ.正文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鉴于以往学术界在技术定义上的巨大分歧,第一章集中讨论了技术的广义界定问题。技术概念是技术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从内涵角度看,给技术下定义就是揭示和概括技术现象的内在本质;从外延角度看,给技术下定义就是划定技术的边界,把技术与非技术区别开来。因此,从本质上说,技术概念的定义问题就是技术的划界问题,而技术的划界问题往往又涉及技术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主体信仰、价值观、知识背景等主客观因素,是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元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技术现象的出发点。目的是以意志形式体现的主体活动指向,是主体生存与发展需求或意愿的理性表达。人是具有目的性的自为的存在物。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技术可广义地理解为围绕“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主体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
技术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孕育和发展历程。南方古猿的本能是原始技术的直接来源,原始技术就是“形成中的人”的本能的补充和延伸。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人一开始就是技术的人,劳动一开始就是在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第二章从多维视角对广义技术形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剖析和揭示。技术形态是多重属性的集合体,从不同的属性维度审视,它会展现出不同的属性,呈现为不同的形象。笔者借助语言分析工具,从汉语象形文字的结构特点出发,对“技术”一词所包含的原始信息进行了粗略分析,进而对名词、形容词和副词意义上的“技术”词语作了区分。笔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在历史维度上依次经历了基于躯体的动作技能、基于工具体系的技术,基于自动控制体系的技术等阶段;技术的发育在逻辑上则呈现为设计技术形态、制作技术形态(与物化技术形态)和操作技术形态等发展阶梯。技术在人类活动领域维度上则展现为思维技术形态、自然技术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在这一章最后,笔者还就建筑技术、运输技术、教育技术、社会分工技术,以及艺术活动的技术基础等人类现实活动中的具体技术形态进行了剖析。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技术世界的构成与建构过程,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发展历程中,历代技术创新与传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不断成长的庞大技术体系——技术世界。广义技术世界体现出了客观性、自主性、开放性、进化性等基本属性,支持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部人类进化史就是一部技术发明史,一部技术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索引。笔者认为,技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技术世界潜藏于人类世界之内。广义技术世界的外部边界应当不超出人类活动领域,与人类目的性活动范围大体相当。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人类目的性活动领域还原为技术世界,犯还原论的错误;也不能以技术世界取代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具体领域,犯代替论的错误。
本文认为,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在时间上展现为一个指向目的的过程,这就是流程技术形态;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协同动作的实物体系,这就是人工物技术形态。这两种技术形态是技术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构成技术世界的基本细胞。基于躯体的动作技能是技术的核心,它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实物、操作和知识三个构成技术形态的基本要素。在不同时代的技术形态中,这三个维度的技术要素各具特点。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的次序,技术系统的建构体现为以“复合”或“嵌套”为特征的建构阶梯。
伴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广义技术世界自下而上逐步分化出了基础技术、专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梯级式层次结构。技术世界就是以人工物技术形态为纽结,以流程技术形态为纽带,而编织起来的一个分层次的、立体的、开放式的网络状巨型系统。最后,笔者还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广义技术世界的本体论地位,以及与世界1、世界2、世界3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审视了技术世界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了技术世界的时间结构与演化特点。笔者认为,技术演进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展开的一个多环节、多侧面的复杂过程。以运动方向为依据,可把技术运动划分为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两种基本形态。任何技术形态都是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技术形态总是在其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变化的,“外推内驱”是技术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模式。扩大和提高技术的正效应,减轻或部分消除技术的负效应,是人类技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
新技术形态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外部环境因素不可缺少,但主体的创造性智慧却是关键和根本。新型技术形态的出现与推广应用,势必会替换效率相对低下的同族落后技术形态,从而促使该技术形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史上的技术形态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推测和复原当时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技术的发展与技术世界的演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体现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加速发展原理、“链式”传导原理、累积与淘汰原理、“生态”原理等,都是技术世界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从技术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技术的积极效果与消极影响,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渗透性的“元文化”因素,负载着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通过人的目的性活动方式,技术已经渗入认识、实践、审美、评价等几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改变着这些领域的文化形态与发展样式,承载和滋生着伦理、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关系。在技术世界建构过程中,多样化的技术样式创造出日趋丰富的价值形态,支持着人类各种目的与意义的实现。对技术世界价值的把握,应从价值的广度、深度和多重性三个层面入手。
笔者认为,在技术应用活动中,技术系统的潜在属性或功能就转化为对客观对象的实在作用,从而引起客观对象及其相关事物的一系列复杂变化, “一因多果”是它的基本形态。技术负效应的存在有其深刻的价值论、认识论、科学、经济和社会文化根源。技术正效应与技术负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彻底消除技术负效应的奢望是没有理论根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消除或减轻技术负效应的设想却是积极可行的,是为技术进步的实践所证实了的。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除技术鉴定、选择、决策与管理途径外,还并存着政策与法律调控、文化控制、伦理道德调控等途径。技术的社会控制有外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控制机理之别。
人是技术的动物,人的技术化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向度;社会是技术的社会,社会的技术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技术化与人的技术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面,其间存在着互动促进机制。人在使用技术形态的同时,技术形态也会反作用于人,在人的精神与肉体上留下技术的痕迹。技术的奴役性根源于人的异化,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处于必然王国阶段的基本特征。
工具理性渊源于人们对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中的效率优势的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价值论根源。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间的张力是不对称的。这就形成了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创造性、批判性或否定性的消蚀与排斥作用,从而对价值理性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价值理性虽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但与社会竞争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相关性;而单向度的技术理性与竞争力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正向相关性。在社会各个层面展开的竞争迫切需要不断增强竞争力,技术理性理所当然地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
人类的解放就是从自然力、社会压迫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获得自由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冲破束缚,获得解放、自由与尊严的过程,就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飞跃。由于负效应或奴役性的存在,技术是套在人类身上的一副枷锁,是人类解放的重要对象。然而,人类的全面解放又表现为目的性活动过程,又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技术途径实现的。这就是人类所面临的技术困境。人类解放就是在技术困境中展开并在技术所造成的“泥泞”中艰难前进的。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与积极作用,决定了它是促进社会发展,谋求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技术世界是人类解放必须依赖的现实基础。
Ⅲ.结束语部分对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并展望了技术未来发展的科学化、人性化、艺术化和适用化趋势。笔者认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有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高度文明的未来社会,技术所引起人的异化状态将逐步得到消除,并开始向人文回归。
目 录
引 言
一、技术哲学的历史发生
二、技术哲学领域的两类基本问题
三、技术哲学的两大学术传统
四、狭义技术视野及其局限性
五、广义技术世界理论阐释问题的提出
六、讨论广义技术世界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技术的广义界定
一、技术定义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1.定义上的分歧
2.分歧的根源
二、技术概念的广义界定
1.技术定义的思路
2.人的活动
3.技术概念的广义界定
4.关于广义技术界定的几点说明
三、广义技术的基本属性与发生源泉
1.技术的基本属性
2.目的性活动是孕育新技术的温床
四、技术起源的历史追溯
1.技术起源的本能延伸假说
2.原始技术的发育阶段
3.原始技术发育历程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广义技术形象
一、“技术”一词的语言学分析
1.“技术”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2.“技术”词意的语言学分析
二、历史维度上的技术发展阶段
1.基于躯体的动作技能发展阶段
2.基于工具体系的技术发展阶段
3.基于自动控制体系的技术发展阶段
三、逻辑维度上的技术形象
1.设计技术形态
2.制作技术形态与物化技术形态
3.操作技术形态
四、人类活动领域维度上的技术形象
1. 思维技术形态
2.自然技术形态
3.社会技术形态
五、现实活动中的技术形象举要
1.建筑技术体系
2.运输技术形象
3.教育技术形态
4.社会分工技术体系
5.艺术活动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广义技术世界的建构
一、广义技术世界的属性与特点
1.技术世界的边界
2.技术世界的基本属性
二、技术存在的基本形态
1.技术创造活动的描述
2.流程技术形态
3.人工物技术形态
4.流程技术形态与人工物技术形态的对立统一
三、技术系统的建构模式
1.技术构成要素及其演进
2.物化技术单元
3.技术系统的建构模式
四、广义技术世界的基本结构
1.认识技术世界结构的方法
2.技术世界的基本结构
3.技术世界结构的层次性
五、广义技术世界的外部联系
1.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简评
2.世界4问题的提出
3.技术世界的本体论地位
第四章 广义技术世界的演进
一、技术的基本运动
1.技术的纵向运动
2.技术的横向运动
3.技术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的对立统一
二、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方向
1.技术进步的动力体系
2.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新技术的产生
1.技术形态的社会形成
2.新技术形态的生成机理
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特征
四、旧技术的消亡
1.技术的寿命
2.历史上的技术形态
五、广义技术世界演进的基本原理
1.加速发展原理
2.“链式”传导原理
3.累积与淘汰原理
4.“生态”原理
第五章 广义技术世界的功能与评价
一、广义技术世界的基本功能
1.走出技术生产力之阱
2.技术的多重功能
3.技术世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二、技术世界的价值表现
1.技术的价值负载
2.技术负效应的根源
3.技术运行的风险
4.技术的社会控制
三、技术的全面统治
1.技术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的技术化
3.技术的奴役性
4.技术理性主义批判
四、人类解放的技术途径
1.人类解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2.人类解放的技术困境
3.技术是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结 束 语
一、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