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人大科哲 >> 人大科哲 >> 教学与招生 >> 学位论文 >> 正文
2003-徐治立-论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5    
】【】【

徐治立   博士

指导教师: 刘大椿

提交日期: 2003

   

科技和政治是对当代人类生活影响最深刻、最显著的两个因素。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和第一位的精神文化创造力,甚至被称为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决定因素。政治则成为与科技对应的各种社会力量的集中体现,支配着整个社会利益、福祉的创造与配置,成为制约人们各种社会生活最有力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定社会政治背景下展开的。科技活动在对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影响的同时,更离不开特定社会因素的制约。作为经济等各种社会因素集中体现的政治,以极大的权力制约着科技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中的利益与权利。政治对科技发展的方向、规模乃至活动方式都有着深刻影响,并且主导着科技资源及成果的配置。政治与科技呈现出深刻地交互(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即所谓二者的互动(interaction)。然而,政治对科技的影响和作用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同样地,科技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也是既有良性的,又有恶性的。当代科技与政治的互动呈现出明显的良性与恶性的两极性。本文致力于探索科技与政治交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消解恶性的冲突,促进良性互动。

 

引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研究的现实与理论背景、意义和设想进行了阐述。

当代科技与政治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大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发生着深刻的交互作用或互动。科技与政治的互动,有良性也有恶性的;它们都对当代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良性互动可促进科技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政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这种作用在当代尤其巨大,以至关涉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然而,恶性的互动或冲突,对人类也有极大影响。它不仅对科技及政治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而且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探寻科技与政治冲突的根源,认识科技与政治互动的规律,探索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途径,是非常有意义的。

理论上对于科学与政治关系的探讨在国外已有相当的深度。从韦伯、哈耶克、贝尔纳、巴伯、法兰克福学派、科技社会建构论者,到埃吕尔、温纳、贝尔、莫兰以及当代政治科学家戈斯顿等一大批学者,都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某种社会历史原因,国内对科技与政治关系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但也有一些学者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讨论。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来看,人们探讨的内容多是科技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方面,有的只是涉及一些具体的领域或现象,还有不少学者则是对科技政策从宏观到微观展开研究。总体来看,尚缺乏对科技与政治交互作用机制整体上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当我们仔细考量科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时,就会发现,科技与政治之间有一块空旷地带值得去探究,这就是科技与政治交互联系和作用的空间,即科技政治空间(the space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and politics)。由此,本人特地将科技政治空间的结构及其互动的机制确立为研究的视角和主题,并进一步发现了这个空间所存在的三种基本作用力:价值张力(value tension)、权力张力(power tension)、契约张力(contractual tension)。自然,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这三种张力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中国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问题,进一步探讨了科技政治空间张力的协调以及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途径。

 

第一章对科技与政治交互作用空间的性质、结构及其张力进行了基本阐述。

所谓科技政治空间的性质,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科技与政治之间有无区分和联系的交互空间?如果有,这种空间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对于科技与政治有无交互空间的问题,有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与政治在本质上是互不相干的,它们的区分是根本的, 这是典型的科技中性论的绝对空间。第二种观点认为,科技与政治根本无法分开,它们紧密连结成一种“无缝之网”,二者之间没有相对区分的交互空间,这是典型的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第三种观点也许较为中肯,可称为相对空间论,认为科技与政治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存在着既区分又联系的相对空间。对于科技政治空间的状态,绝对空间论认为科技与政治不存在相互作用;“无缝之网”论认为科技与政治根本不存在“相互”作用问题,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相对空间论一般地肯定科技与政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中还孕育着一种有机生态空间的观念,认为科技与政治之间存在着有机作用和“生态”反馈机制。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察科技政治空间,我们会发现三个基本的结构要素,这就是价值、权力和契约。正是这三个要素,将科技与政治这两个相对区分的系统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使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当我们进一步探索科技与政治互动的根源、动力和机制时,我们会自然地发现,这三种基本要素内部又分别存在着三种根本的张力——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这里所谓的张力,简单地说,就是科技与政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和排斥的作用力。对于价值张力而言,就是科技与政治之间价值取向的背离与吻合;对于权力张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关系;对于契约张力来说,则反映的是科技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对于研究活动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三种张力的有机结合,推进着科技与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不断深化。

 

第二章探讨科技政治空间价值张力的离合及有机统一的作用规律。

科技政治空间价值张力的本质在于二者价值取向的离合。科技与政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其价值张力存在的基础。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类的根本利益相分野,价值相合也存在是否良性的问题。同样,科技与政治价值的背离也存在良性与恶性之分,有些冲突是有益的,有些则是有害的。政治与科技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存在特定的妥协机制。

科技与政治共同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的,它们分别充当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其次,当代社会中科技理性与政治合法性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科技理性是科技主体追求的根本价值,也正好成为政治主体确立自己合法性的工具,体现了重要的政治价值。第三,在实际运作中,科技与政治两系统表现出相互依赖性,体现出现实活动过程中一种结构上的互补价值。

科技与政治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二者之间价值张力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形成这种价值张力必须有科技政治空间价值取向的背离,甚至冲突。这种价值的背离和冲突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1)科技与政治分别背离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2)政治对科技价值的扭曲;(3)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4)科技对政治价值的消解及僭越。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政治、产生了科学技术,政治与科技的价值取向就根本上存在着统一性、吻合性;同时,科技与政治价值取向的差别和背离也始终相伴。这种状态也许还要延续很久,只是其程度、方式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已。从现实来讲,政治的价值与科技的价值是无法根本相互取代的。它们时而突出其统一性的特征,时而凸现出相互背离和冲突,二者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达成某种具体的妥协。

 

第三章探讨科技政治空间自由与干涉的权力张力及其作用规律。

科技政治空间的权力张力主要存在于自由与干涉两极之间。科技活动需要自由,自由也是科技主体的一项权利,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现代科技活动自身也需要政治的干预。政治对科技的干预是必然的和必要的,但这种干预也必须有限度,干涉之外也还应有科技活动的空间。

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论争是伴随着科学与政府的关系演化而展开的。这种争论早在19世纪已经出现,经历了20世纪三场著名的争论,目前又蕴含在关于克隆人研究的争执之中。科技政治空间长期存在着的干涉与自由的权力张力中,自由研究是其重要的一极。好奇心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处于权力张力中的自由研究必然存在固有的限度。

在科技政治空间的权力张力中,与自由研究相对应的是政治干涉。自由研究的内在限度也映射出科技活动政治干涉的必然性。这种干涉表现为政治主体对科技活动的组织、计划与规范。正像自由研究有其限度,政治干涉之外也有科技活动的空间,这是科技政治空间权力张力连结的纽带。

 

第四章探讨科技政治空间的契约张力,即政治主体与科技主体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

科技政治空间的契约张力表现为政治主体与科技主体间的委托代理(delegation)的矛盾关系。这种契约张力具有现实意义,它体现了对科技功利价值的政治主体的认同,并通过“社会与科学的契约(the social contract for science)”形式,反映了科技与政治间的物质经济关系,也体现出科技活动的市场机制。戈斯顿最近提出的科技与政治间委托者-代理者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模型,则为我们分析这种契约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工具。委托与代理之间又存在求实(integrity)与效益(productivity)的环节,这种环节则需要有一类“边界组织(boundary organizations)”来调节。

这里对戈斯顿的委托者-代理者模型进行了分析。戈斯顿认为:委托代理是政治与科学间的基本关系;研究活动是依赖求实和效益而进行的;二战后的“社会与科学的契约”中假定,求实与效益是自由的科学的自动产品,它经受住了忠诚、财金责任及科学家技术目标的诉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各种科学不端行为和跌落的经济绩效打破了政治与科学间的这种信赖;为重构这种信赖和解决委托代理中的问题,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须在新的边界组织中携手合作;灵活的体制设计可创建政治与科学间稳定的伙伴关系。戈斯顿委托者-代理者理论对于阐明科技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

 

第五章结合中国的现实,探讨如何实现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协调与良性互动。

显然,实现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根本前提,就是必须使科技政治空间整体上保持张力的协调。这至少涉及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科技政治空间首先要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这是根本上保持科技与政治互动的活力之保障。第二,科技政治空间的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契约张力内部要分别保持适度,任何一种张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科技与政治的良性互动。第三,三种张力之间要保持共同的协调,价值、权力、契约三种张力在不同层面上发生作用,也制约着三种张力内部的调节。

中国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价值张力中科技主体性价值实现程度不高;权力张力中政治作用失当;特别是在契约张力中,委托者与代理者的角色不明确,边界组织缺乏活力,更没有维护契约关系有力的市场规范及法制保证。

实现中国科技政治空间张力的协调,促进科技与政治的良性互动,还必须找到适当的途径,本文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探讨。例如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科技政治主体际协商,有效的“边界组织”的创立,科技基金会的弹性作用,有力的市场机制和法制保证等。这些途径有些突出体现价值、权力、契约三种张力中某一种张力的调节,更多的途径则体现多种张力的共同协调。

 

   

  科技与政治的互动及其规律探索

第一章 科技政治交互作用空间及其张力

一、对科技政治空间性质的探讨

(一)科技中性论的绝对空间

(二)丧失交互空间的“无缝之网”

(三)有机生态空间观念的萌生

二、科技政治空间的结构与张力   

(一)价值、权力、契约三要素和张力

(二)科技政治空间的价值张力:取向的离合   

(三)科技政治空间的权力张力:干涉与自由

(四)科技政治空间的契约张力:委托与代理   

三、价值、权力、契约三张力的相互作用    30

(一)三张力分层次的作用

(二)科技与政治互动水平的进化

第二章 科技政治空间的价值张力

一、科技与政治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人类利益的创造者与代理者

(二)科技理性与政治合法性

(三)科技与政治的相互依赖性

二、科技与政治的价值背离与冲突

(一)科技与政治对人类价值的背离

(二)政治对科技价值的扭曲

(三)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

(四)科技对政治价值的僭越

三、科技与政治价值取向的历史统一   

(一)科技价值与政治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二)科技与政治价值取向的具体妥协

第三章  科技政治空间的权力张力

一、关于科技政治间干涉与自由的论争

(一)科学与政府关系的演变及其早期的争论

(二)20世纪三场著名的论争

(三)目前关于克隆人研究的争执

二、自由研究的意义

(一)作为科技发展动力的好奇心

(二)学术自由的价值与“不问政治”的态度

(三)自由研究的限度

三、政治干涉的作用与程度

(一)科技活动政治干涉的不可避免性

(二)对科技活动的计划干涉

(三)干涉之外的科技活动空间

第四章  科技政治空间的契约张力

一、委托与代理是科技与政治的经济契约关系

(一)政治主体对科技功利价值的认同

(二)“社会与科学的契约”

(三)科技活动市场机制的体现

二、戈斯顿的委托者-代理者模型分析

(一)委托者-代理者角色的定位

(二)求实与效益问题

(三)增添有机性的“边界组织”

(四)对科技与政治线性关系的突破

第五章  走向科技与政治的良性互动

一、科技政治空间张力的协调5

()科技政治空间的适度张力

()三种张力之间的协调

(三)科技政治空间张力的保持

二、中国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问题

()价值张力问题

(二)权力张力问题

()契约张力问题

三、实现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途径

(一)科技政策与科技决策活动的公众参与

(二)科技与政治的主体际协商

(三)有效的“边界组织”机制

(四)科技基金会的弹性作用

(五)完善的科技市场及法律体制

参考文献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大科哲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