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早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于线上开展,特邀美国布朗大学哲学院Christopher S. Hill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西方视野中的知觉与心灵哲学”。
讲座开始,主持人王小伟副教授对Hill教授以及各位学者、同学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Hill教授的任职履历和研究成果。他指出,“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系列汇集了诸多学者名家,共同探讨科学、技术和哲学的交叉问题。Hill教授曾在匹兹堡大学任教,并在密歇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他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和出版了五本著作,著有Perceptual Experience,Consciousness等。
知觉哲学可以被视为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核心问题是心灵与世界的关系。知觉的表征主义是一种广为科学家所接受,且在哲学家中广受支持的理论。但是这一立场内部在理论细节方面存在诸多分歧,需要专门考察。Hill教授本次讲座旨在向听众初步介绍他的现象表征主义(phenomenal representationalism)思想,其核心是主张所有觉知(awareness)都包含表征,包括对感受质(qualia)的觉知。
Hill教授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说明。他指出,当代西方关于身心问题的思考集中于现象意识,即一切主观体验,可以通过谈论感受质,即主观体验具有的属性,来深入讨论现象意识。他首先介绍了三种试图证成心灵和世界之间鸿沟的二元论论证。一是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egel)借助蝙蝠主观体验的经典论证。内格尔指出,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完全理解声纳的本质以及蝙蝠大脑在接收到声纳信号时的神经状态,然而我们无法基于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一只蝙蝠接收到声呐信号时的主观经验。这一洞见可以扩展成一般性的不可还原论证,得出质性心理状态无法被还原为任何种类的物理状态的结论,这就是二元论的一般主张。这一结论暗示了自然本质上是不统一的,同时挑战了主导自然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二是澳大利亚哲学家弗兰克·杰克逊(Frank Jackson)的知识论证。这个论证的原始表述假想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玛丽,她出于某种原因只能在一个只有黑白颜色的房间通过黑白电视观察世界。玛丽有精深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她知晓当正常人处于具有某种质性体验的状态时的一切物理信息,那么当她从房间中出去或者黑白电视被换成彩色电视,她是否会学到任何新东西?答案是她将学到正常人对世界所拥有的视觉体验。这就表明即使之前玛丽拥有所有物理信息,她的知识仍是不完备的,知识总体超出物理主义主张的全部物理信息,所以物理主义是错的。三是表象/实在论证。简单来说,物理属性可以区分出它的表象和对应的实在,而这两者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经常把一样事物看成另一样事物。但是感受质不适于这样的区分,我们和感受质之间是一种类似亲知(acquaintance)的关系,对于感受质而言,其表象和实在是一回事。结论是由于物理属性和感受质不等同,所以质性状态和物理状态不等同。
Hill教授接着介绍了两种典型的二元论形式。一是笛卡尔式二元论,即我们熟悉的实体二元论。二是泛心论(panpsychism,“pan”是一个希腊词,意为“所有”,因此“panpsychism”意味着“万物皆为精神的观点”),最初由斯宾诺莎提出,最近被伯特兰·罗素和大卫·查尔莫斯重新提出。简要而言,其主张人类意识是由基本物理实体的内在属性构成,感受质可以分析为基本物理实体的内在属性,是这些内在属性的总和。泛心论使我们能够坚持直觉判断,即感受质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确实如我们所体验的那样,但同时也意味着感受质可以通过支持物理学所研究的关系属性而在物理世界中发挥作用。最终得到一种支持感受质在物理世界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二元论。
接下来,Hil教授主张通过攻击这些二元论论证背后的支撑预设来削弱这些论证,以表明它们并不如乍看上去那样令人信服。他认为身心问题的根源在于,正如常识心理学所暗示的,认为我们与感受质的关系是亲知,而没有意识到对感受质的觉知的表征性质。表征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所有觉知都构成性包含被觉知对象的表象。借鉴认知科学的观点,说心理状态M表征某物X,就是说M具有编码关于X的信息的功能(function)。而对一个对象或属性X的觉知,就在于处于一种具有编码关于X的信息功能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表征和觉知概念,Hill提出他的现象表征主义(phenomenal representationalism),包含八个主张,前五个构成对二元论的整体批评,后三个则对三种二元论逐一批评:1.所有觉知都是表征性的。2.表征可能扭曲被表征的对象,并且也可能无法记录它们的本质特征。3.因为表征可能出错或者无法捕捉本质特征,所以总是可以区分对象的表征(表象)和对象自身(实在)。4.因为所有觉知都是表征性的,那么对感受质的觉知也是表征性的。因此对感受质的觉知可以扭曲感受质或者未能捕捉其本质特征。5.感受质的表象和实在的区分使所有属性二元论变得有问题,因为这些论证都预设这样的区分是不可能的。6.对于表象/实在论证,这个论证成立的前提是无法区分感受质的表象和实在,如果现象表征主义正确,那么这个论证就崩溃了。7.对于知识论证,当玛丽第一次看到一个红色物体时,她的视觉系统会激活一种从未被激活过的表征。她之所以觉得意识到了新事物,是因为这个被觉知的对象呈现出与之前接触时不同的表象。8.内格尔的论证利用了这样一种直觉,即蝙蝠从内部意识到某些我们从外部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但是根据表征主义,蝙蝠觉知到的和我们从外部觉知到的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和我们使用不同的表征系统来觉知。
最后,Hill教授区分了关于感受质的两类问题。一是可及性问题,关心对感受质的觉知的本性。二是形而上学问题,关心感受质的形而上学本性。这次讲座他一直专注于可及性问题,并认为这才是身心问题的关键,但是表征主义对形而上学问题也有答案。
在评议阶段,首都师范大学哲学院田继江老师首先感谢了Hill的精彩讲座,然后对讲座内容提出了三点评论。一是关于“功能”概念,田继江指出Hill在功能概念上有所犹豫,因为信息处理功能不必是生物功能,这需要进一步说明。同时,如果对感受质状态的表征等于功能状态,那么它将不会是内在状态,这与Hill提到的感受质状态是内在状态的观点相悖。第二个评论质疑感受质如何能被错误表征,为什么感受质状态会是一种表征状态。三是关于疼痛状态和对疼痛状态的觉知的区分是如何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老师做出两点评论。首先,他认为Hill教授的“表征”概念似乎会导致丹尼尔·丹尼特所批评的“脑中小人”问题,可能同样面临无限回退的疑难。另外,他担心根本无法对感受质做出表象和实在的区分,因为“我”对于感受质的主张似乎根本不能出错。
在学者评论阶段结束后,讲座进入讨论环节。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的张文俊老师指出即使遵照Hill教授的解释,在神经元和表象之间似乎仍然存在一个解释鸿沟,物理主义以神经元和基本粒子的关系属性来表述,但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红色的感受。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赵胜男、胡可欣分别提出了关于讲座内容的进一步讨论。针对两位学者的评论以及张文俊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讨论,Hill教授进行了充分回应,并对讲座中的重点内容和未提及的细节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发。
在热烈的氛围中,讲座走向了尾声,与会师生都感到意犹未尽。讲座最后,王小伟副教授对Hill教授的精彩讲座再次表示感谢,他指出从更深层次理解感知将有助于设计出具有更好视觉能力的人工智能。会议总共持续两个半小时,与会师生对于感知问题的理解都有了实质性提升。
(供稿:赵胜男;审核: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