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逻辑与方法论博士生大讲堂”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26教室如期举行。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吴东颖主讲,题目为《决策理论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滕菲主持讲座。
吴东颖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围,依其研究对象和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规范性的决策理论和描述性的决策理论,前者的关注点在于“当行动者在面临决策问题时,对行动者应该如何做出理性选择给出建议”,后者是是心理学、认知科学与经济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而今天的讲座将围绕规范性的决策理论展开,其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包括:理性的选择应遵从何种原则?这些原则是彼此冲突或相容?决策问题应如何表征?如果将决策问题表征为可能的行动选项与世界的可能状态,行动选项与可能状态的表征有什么限制?行动者的主观概率、偏好或效用应如何表征?
吴东颖老师以“期望”和决策理论中的理性的标准(只有效用最大的选项才是符合理性的选择)作为出发点,二者在数学模型上结合为“极大期望效用原则”,极大化期望效用原则以每个可能结果的效用和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加权计算。但是在决策理论研究中,极大期望效用原则被认为是不充分的。吴东颖老师引入阿莱悖论、埃尔斯伯格悖论、圣彼得堡悖论和双信封悖论向同学们说明了,极大期望效用原则在以上四个悖论中违反了人们的日常直觉。
吴东颖老师提出,除决策和行动结果一一对应条件下所导致的效用问题之外,决策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存在着理论问题。当今的决策理论内部存在着证据决策论和因果决策论之争:一个理性的选择是否应在行动选项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之外,考虑行动选项与状态之间的证据关系。这个问题可以透过纽康姆问题例示:有位能力超群、精通心理学、认知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预言家,提供行动者能赢得百万元奖金的游戏。有两个盒子,一个不透明,一个透明。透明的盒子里放 1000元。行动者只有两个行动选项,他可以选择只拿不透明的盒子 (称此选项为 “一个盒子”),或是两个盒子都拿 (称此选项为 “两个盒子”)。在行动者做决策以前,这位预言家如果预测行动者拿一个盒子,那么他将在不透明的盒子里放100万元。但如果预言家预测行动者拿两个盒子,则预言家将不在不透明盒子里放任何东西。从过去的记录显示,这位预言家预测其他行动者决策的准确率达99%。现在预言家已经完成预测,已根据预测在不透明盒子里放或不放100万元,并且已离开游戏(预言家绝不会在决策后再回来改变盒子的内容)。行动者的理性选择是一个盒子或两个盒子?支持证据决策论的哲学家偏向于将行动者的行动状态作为预言家预言的证据,因而选择“一个盒子”。而支持因果决策论的哲学家会认为从事件因果顺序上来讲,行动者的行为状态不能成为合理选择的判据,因此预言家所预知的行动状态伴随着预言家的离开,已无法干预事件的因果,拿两个盒子是合理的选择。
在讲座结尾,吴东颖老师简要介绍了决策理论中囚徒困境、零和游戏、非合作协议、同步游戏、对称游戏和纳什均衡等其他理论模型,均给予同学们很大启发。
在评议和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基于讲座内容提出问题:决策理论在实际情况中的失效,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预测失效,会不会影响决策理论的实际效力?针对该问题,吴老师承认决策理论往往会设定一个较为理想的情况,因此决策理论在其实际运用中,评估者会将理论中的理想因素标注出来,以供行动者参考。此外,其余同学也与吴东颖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本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董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