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逻辑与方法论博士生大讲堂”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26教室如期举行。讲座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丞副教授主讲,题目为《生态学是不是后现代科学:生态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滕菲主持讲座。
在讲座中,毕丞老师首先表明,在对后现代科学的讨论中,生态学往往被作为后现代科学的典范。毕丞老师认为,后现代科学学者往往是从生态学之外的立场上考察生态学,而在他们将生态学纳入“后现代科学”之域时,忽略了生态学的内在历史维度。通过重申生态学发展的内史,毕丞老师从三个问题出发讨论了生态学与传统科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是不是自诞生以来,就怀揣着对传统科学的“反叛”?生态学被后现代寄予厚望的实际原因是什么?生态学发展至今,与所谓的传统科学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接下来,毕丞老师从生态学的创立出发,讨论了生态学内部的首个范式——克莱门茨的群落生态学。该学说认为群落是最基本的自然单元,在没有强大外因的情况下,群落会自发发展至“顶级群落”,并且保持稳定,顶级群落的类型最终由群落所在区域的的气候类型决定。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毕丞老师认为:生态学在创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时,还是相当强调因果性、决定性和理论的预测性的,说明生态学学者并未天然希望生态学与传统科学不同。而生态学的再次发展——生态系统范式,也表现出更接近传统科学的特征。“生态系统”范式关注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并且以自然界中“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表征群落的边界,而以以上三种过程为核心的生态学显然具有传统科学的确定性特征。
最后,毕丞老师强调,尽管后现代科学为生态学带来诸多启示,但是其不应该成为后现代的标签或者束缚。后现代科学学者往往会从人文学者的立场出发会为生态学贴上后现代科学的标签,但是不意味着生态学内部的研究范式就是后现代的,相反,生态学同样追求科学研究的精确性。
在评议和交流环节中,毕丞老师针对滕菲老师就“后现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分野是学科的分野还是时代的分野”作出回答,认为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更多的是思潮的转变,但是从科学的整体上讲,更多是方法论的转变。针对嵇睿同学提出“生态学内部中,从群落到生态系统的是层级的提升还是范式的转化”,毕丞老师回答道,生态学内部中没有就“群落”和“生态系统”二者之间尺寸对比作出明确界定,在学者对两个词的的应用层面上,二者是类似,在学理层面上,二者都作为基本的自然单元。此外,其余同学也与毕丞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本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董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