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30627]技术与生活世界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30    
】【】【



 

2023625日早八点,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310智慧教室,人大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与中国自然辩证法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技术与生活世界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纪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霄教授做开幕式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未沫主持了研讨会。

参与研讨会发言的有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张卫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白惠仁、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萍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璐、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贾璐萌、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田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郭春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学院王彦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滕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等专家学者。

张霄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科技哲学是科技时代的哲学,而不仅仅是科技的哲学。其次就应用伦理中的商业伦理、会计伦理、研发伦理展开介绍说明。最后指出技术治理在当今科技时代的重要性。

张卫就“道德设计何以可能?——基于元伦理学的视角”做出分享。张卫指出技术伦理中“道德设计”(Design for Morality)理念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在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中“内嵌”道德价值,但是“道德设计”目前在方法论层面还存在诸多待解问题。道德设计通过把伦理语言“还原”为设计语言实现“事实”和“价值”的沟通,面临着“休谟法则”的“是”与“应当”的挑战。在通过对坚持“休谟法则”的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反对“休谟法则”的普特南、马克思的观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道德设计的价值转译路径:从“事实”到“功利价值”的推导,再是从“功利价值”到“道德价值”的推导,并指出在以往的讨论中忽视了“功利价值”的中介环节,从而导致对“休谟法则”的理解偏差与表述混乱。最后,张卫认为如果道德价值能够转译为功利价值,功利价值能够转译为事实,那么道德设计就是可能的。随后在场学者就道德设计的合法性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做出分析,指出对话可能性在于对道德的理解与道德的还原问题。

白惠仁分享了对“道德技术是否构成道德进步?”这一问题的观点。白惠仁首先指出技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并给出了对“道德技术”和“道德进步”这两大概念的基本定义和阐释。其次,详细论述了在功能主义标准下,道德技术可能构成道德进步的理由以及具体的方式。最后,白惠仁认为我们仍需进一步对道德技术的合法性做理论辩护、对道德进步的哲学研究做延伸并且对“进步”之涵义做更深刻的澄清。

晏萍以“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为例分析了目前对全球治理的探索。她首先介绍了“基因”、“基因编辑”和“人类基因编辑”等概念和技术的历史,然后分析了目前为止的三次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各自的情况和主要内容。根据对三次峰会声明的初步分析,晏萍指出峰会对基因编辑的态度发生了从暂停到取消暂停再到允许发展的变化。晏萍认为三次峰会本身就是对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的回应与探索,峰会也持续提到“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全球治理仍缺乏具体的实践框架和路径。

郭春宁以“从加密藏品到数字时尚:艺术视阈中的元宇宙启示与反思”为题进行了分享。在“反转时尚之物:动态影像革新的动力结构”部分,她以日本能剧对现代影像之影响、木偶动画大师巴利·普维斯等为例阐释了其观察与分析。在“数字物种生成:元宇宙的行动者网络系统”部分,通过数字艺术藏品《元宇宙中的一天》展开讨论了艺术中的元宇宙。在“日常即宇宙:开放作品的‘涌现’与共建”部分,通过《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沪影云图”和“云瓷序”等一系列例子论述了元宇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技术文化艺术体系整合。

贾璐萌就“道德物化视域下的人-技伦理共同体探析”做出分享。她首先介绍了“共同体”概念的两个起源并指出对伦理共同体的探讨融合了这两大源流,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伦理共同体从完全属人日益发展为包含人与自然,而道德物化理论从对技术的关注出发,突破了人-物二元论,拓展了传统伦理范畴。然后,贾璐萌详细论述了人-技伦理共同体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人-技伦理共同体以道德受动体以及操作型、功能型和伦理型能动体为成员,以技术对人的道德调解和人对技术的道德介入为基本结构,其中的功能性共同体在契约关系的基础上指向了生命共存、利益共赢和人格共生三种功能的实现。

张巍以“共鸣与辩护:数字时代的社会本体论”为主题展开了论述。他首先提出,“人-技术-世界”的三元关系是探讨“技术与生活世界”的一个基础框架,技术的重要性在数字时代更为突出。接着他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学者的“共鸣理论”和“辩护理论”,但是它们都不足以对数字时代的社会病理提供全景刻画,社会病理分析应有其本体论维度。最后,张巍引入了英语世界的社会哲学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对社会本体论的理解,提出尝试融合分析风格的社会哲学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将社会病理分析回归对人类社会本质的分析,同时将这种分析与数字时代的技术哲学呼应起来。

田英就“虚拟资本、虚拟现实技术与异化刍议”。首先,他指出马克思所讲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虚拟”含义并不相同,后者有客观实体,而前者并无实体。接着,田英着重论述了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形式性、独立性、非中性、投机性等特性,指出这其实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概念的延伸。最后,他指出不管是虚拟资本还是虚拟现实技术都可能带来物化,并进而产生异化,还提出存在着本体论层次和现实层次的两种异化。

高璐以“生活世界中的技术”为题分享了对中国当代科技艺术的沿革与趋向的观察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并分析了在此之中技术与艺术的双向奔赴。然后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技术性表达,尤其是其中的旧技术、新实体的创造及展览与叙事。高璐指出,不同于“科学技术带来同质性”的传统认识,中国的科技艺术能在全球化或可能的同质化中创造一种本地化的叙述。最后,高璐主张科技艺术可以作为媒介连结人与技术、生活与世界,科技艺术无论是作为焦点物、行动者还是文化载体都将为人类和技术对象开辟全新的可能性。

王彦妍就“ChatGPT时代的算法与信息用户”做出分享。她首先论述了数字不平等的含义和成因及算法歧视的概念和发生前提。接着,王彦妍介绍了ChatGPT所应用的“提示学习”和“指示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原理和要素。最后,她着重分析了ChatGPT因训练数据、标签和标注、政策法规、模型和产品设计决策等而可能存在的算法歧视问题,尤其是论述了模型以及现实世界所导致的算法歧视是如何发生的。

滕菲以“技治主义下的全球环境治理及其伦理问题”为题目进行了分享。她指出,无论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空间上的广泛性还是时间上的长远性都引发了诸多治理挑战,并以气候变化为例展示了全球问题、代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共同形成的“道德风暴”。然后,滕菲引入技治主义的方案,并指出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已体现出许多技治主义的特点,技治主义同样也为推动集体行动的提供了一种应对方案。同时,技治主义方案也存在着专家知识的不确定性、忽视对道德生活的反思、操纵权力和过度干预自然、与地方性知识和多元文化冲突等伦理问题。最后,滕菲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只应当做有限干预,集体行动对个体自由应做有限干预,专家知识与本土性知识应相互包容,并且将政治行动建立在合理的道德反思上。简言之,应当对环境进行有限的技术治理。

王小伟以“技术意向性研究”为主题展开了论述。首先,他介绍了唐·伊德对“技术意向性”概念和方法的开创。接着,引入了剑桥大学认知考古学家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提出的物质交往理论(Material Engagement Theory),指出伊德与马拉福睿斯物从不同领域展开对物的意象性的考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意向性是人和物在交往中涌现的一种能力。最后,他从刘未沫的《早期中国思维中的数理、图理与式图》说开,分析了中国由图像提供的宇宙论构架和希腊由形而上学提供的宇宙论构架的区别,及其对技术意向性研究的印证。

每位学者分享过后,在场与会青年学者都展开了开放讨论,会场现场气氛热烈,近百人到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尾声王小伟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对与会学者的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供稿:王小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2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