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703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由“生机”引发的思考——中国文化背景的有机哲学》,由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马建波副教授、王小伟副教授参与评议,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共同参与了讨论与互动。
王前教授开篇介绍了有机哲学在西方与中国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从本体论层面出发,强调一个恰当的“有机体”概念不仅要能够区分传统生命意义上的有机体与无机物,还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有活力的存在。从中国哲学的视角出发,“生机”有“生”的特征,指的是“能够以很小投入取得显著收益的生长壮大态势”,这可以被视为识别有机体与非有机体的重要特征。就此而言,可以区分传统的生命有机体,处于应用关系网络中的技术人工物所组成的人工机体,人类将自身生命机体特征通过实践赋予社会组织结构所形成的社会机体,和微观精神活动与宏观知识结构意义上的精神机体,人类的本质,也就在于作为四种机体的耦合物。
在认识论层面,王前教授探讨了心、脑、身的关系问题。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大脑主要由左右两半球以及边缘系统组成。“动脑”的思维方式主要指左脑主导下的,注重逻辑分析、科学实验和规则意识的认知活动;“涉身”主要指镜像神经元等机制带来的共情等认知能力;“用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应的则是右脑和边缘系统主导下的形象思维、想象、直觉、创造等认知活动。现代化进程强调“动脑”的认知活动,随之压缩了“用心”的应用范围,工具理性的深化与当代技术影响下的思维碎片化使得这种影响越发突出,并导致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协调各类集体相互关系方面,仍然需要体现“用心”的功能。加强对“用心”的理解和研究,需要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对直观体验的深入研究,但也要注意概念和思维背景的差异。有机哲学的认识论需要“心”、“脑”、“身”三方面研究的相互与促进,从而有效把握有机体和事物有机联系的特征与规律。
在实践论和价值论方面,王前教授探讨了“道”与“术”的关系问题,从中国文化背景的有机哲学角度看,“道”并非天地万物的本原,而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范畴,道是由操作者、工具和对象等相关要素的自然本性共同决定的,他超越了各种具体的“术”,是“术”的理想境界。是最合理,最优化的状态。有必要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即“大道”与“小道”,“大道”是四种机体和谐共生的状态,追求的是人类社会整体上最高的善,但“道”同时也具有其他层面的具体含义。价值论方面,中国文化背景的有机哲学所追求的是“和”,“和”的实现要求着符合“共生原则”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最后,王前教授探讨了高科技时代有机哲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许多高新技术是以改造人类自身为对象的,影响着各种机体的发展;高科技时代一方面不断强化“动脑”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断用人工智能取代“动脑”思维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用心”思维可能会成为人类保留自身本性的根本因素之一,注重整体性、有机性,体验性的有机哲学开始显现出在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现实方面的特殊价值。高科技时代有机哲学发展的中国进路,需要对只能给个传统的有机哲学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既要有本土特色,也要有世界眼光,关注高科技时代的重要现实问题,并加强思想交流与合作。
在总结提问环节,评议人与其他师生对于有机的对立面,高新技术的机体分析、心脑身的结合等问题与王前教授进行了交流,王前教授回应指出:机器与机体仍旧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划分的重点在于存在是否具有生机,当前技术的考察需要从动态的使用视角出发,区分精细的工具理性与可能的“用心”思维方式,心脑身的结合需要逻辑思维、直觉能力和实践体验的结合,应当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论证有力,反映出王前教授在有机哲学领域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思想积淀。至此,本次讲座按预定议程在听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人:金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