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21013]科哲前沿第45讲:樊春良-计划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0-22    
】【】【

 

 

 

2022101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博士生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大讲堂”以线下加线上的方式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樊春良教授主讲,演讲题目为《计划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伯鲁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共同参与了线下和线上的讨论与互动。

樊春良教授主要从追溯计划科学发展的思想起源,探讨对新中国三次重要的科学技术规划,讨论计划科学的功能、成就和局限等三个方面做了阐述。首先,他对“计划科学”的含义做了阐释,“计划”科学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计划科学诞生之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主要的代表为贝尔纳与波兰尼,贝尔纳在他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详细讨论了科学是否可以被规划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可以被规划的,但波兰尼却持相反意见,认为科学是不能被规划的。贝尔纳和波兰尼争论的一个分歧为集体主义和个人思想之争。樊春良教授认为贝尔纳和波兰尼争论的实质是:政府的计划(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与科学家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樊春良教授对计划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总结:二战之前,计划科学的思想在西方国家影响;二战以后,科学计划的思想在西方国家逐渐出现,在冷战后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先后制定了八次科技规划,分别为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2年制定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2年制定的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91年制定的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5年制定的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计划,2006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樊春良教授详细介绍了八次科技规划的产生背景、规划的制定过程、规划的具体内容、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规划所取得的成效等方面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按计划科学的思想发展科学,取得很大的成功。改革开放后,计划科学的思想经历一些变化和发展。樊春良教授将我国计划科学的成功归为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规划制定的基础和程序,与经济需求方的有效对接,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规划经历了充分的讨论,广泛的参与等方面。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同时论证有力,具有深厚的史料支撑,反映出樊老师在该领域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思想积淀。在王伯鲁教授简要总结之后,樊老师细致回应了学生提问。本次讲座按预定议程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伍铭伟)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2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