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10923]科哲前沿第32讲:张培富-从科学文化到传统文化
  作者:人大科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9-25    
】【】【

从科学文化到传统文化—胜冗子李约瑟

 

2021923日下午14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国学馆226教室和线上会议室如期进行。本次讲座主讲人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山西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史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培富,演讲题目为《从科学文化到传统文化——胜冗子李约瑟》。参加本次讲座的有人大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的刘永谋教授王小伟副教授、滕菲博士以及上百名博士生、线上其他师友

张培富教授对文化视域中的李约瑟”、“李约瑟的生平(其人其事)与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缘起”、“《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计划及其修改、卷数与分册、发行售空与增印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李约瑟由此获得的巨大荣誉及其后做出的贡献”、“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治学方法以及“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

张培富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当代文化现状是怎样的?科学文化是主导,还是人文文化是主导?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或其他文化?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是何关系?相通的还是不可通约的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出在中国尤其是中国科学界、科技史界尽人皆知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及其“旷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令众多学人思考和探索的“李约瑟问题”。

张培富教授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李约瑟的生平及其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缘起,包括其成长环境(受父母影响)、在剑桥的功名成就(化学学习与实验室生活)、与爱人李大斐的婚姻、与鲁桂珍的关系、初访中国等。张培富教授结合史实和大量的一手资料分析和介绍了李约瑟的中国情怀的形成以及这种情怀对他的研究生涯的影响。

张培富教授分析了李约瑟的中国岁月对于其巨著的奠基作用。李约瑟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英国政府派人了解中国、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最合适人选。李约瑟在中国的3年多时间里,出行11次,行程3万英里,到访296所大学和研究所、协助中国重建大学,尤其在中国朋友(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帮助下积累了足够写一本书的资料和重要文献。张教授还通过事实材料分析了李约瑟和彼时浙江大学的深刻渊源。

张培富教授还介绍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时间点,与出版社就出版计划的沟通(1948.5.15)、出版卷数分册的修改及其扩大(1948.6-7)、第一卷出版(1954.8.14)及其售空和出版社的加印情况、参与撰写人物及其后来的影响。其中,7卷本英文版被认为是20世纪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之一。李约瑟由此获得的极大荣誉及其后的贡献,包括被选为凯斯学院院长(1967)、获得萨顿奖章(1968)、任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1974-1977)、英国学术学院院士(197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爱因斯坦奖(1994)等等。张教授还结合史实,详述了李约瑟晚年的生活。1976年,李约瑟从剑桥大学凯斯学院院长位置上退休后,以他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于1987年在广大友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李约瑟研究所。

张培富教授最后总结了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治学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 兼收并蓄古文献与考古资料;(二)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三)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四) 中西比较科技成就;(五) 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六) 国际大合作;张培富教授在详细的史实中分析了李约瑟在不同阶段所凸显出的文化角色以及其个人魅力和风格,并指出李约瑟及其巨著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张培富教授的讲座内容资料详实准确、时间脉络清晰、历史与逻辑统一、文字与图片结合,向听众全方位呈现了李约瑟其人其学,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情况。针对张培富教授的讲座内容,主持人刘永谋教授、评议人滕菲博士以及到场聆听讲座的王小伟副教授、在场博士生、线上听众先后提出相关评议,既涉及到李约瑟问题及其科技发展本身、也关切到科技史研究及其学科发展,涵盖了从理论到实际再到博士研究学习等多方面的提问和交流。张培富教授认真回应了上述问题,讲座在一片热烈掌声中结束。

(人大科哲博士生谭泰成供稿)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1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