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10609]科哲前沿第31讲:邹文卿-科技政策线性模式困境及复杂性转向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6-11    
】【】【

科学的无限与有限:科技政策线性模式困境及复杂性转向

 

 

202169日晚6点,由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明德主楼0204教室如期举办。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副教授邹文卿主讲,主题为:《科学的无限与有限:科技政策线性模式困境及复杂性转向》。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刘永谋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博士生彭家锋和李蔚博为评议人。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科技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各年级学生。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老师和同学们都收获颇多。

邹文卿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科技政策线性模式的提出背景、内核以及影响。他认为,由于二战期间,科学对战争以及改变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当局希望将科学运用于和平时期和造福国民,在此背景之下,万尼瓦尔·布什发布了他的政策研究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该报告成为美国科技政策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布什把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市场与服务的线性模式,认为基础研究是一切知识来源的线性政策模式,倾向于科学-技术-经济线性因果链和秩序观。在布什的科学信念当中,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之间是依次递进的线性关系,技术单向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是对立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在基础科学上有足够的投资,那么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肯定会随之而来。

然后,邹文卿老师指出并分析这种科技政策线性模式存在以下争议:a.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否截然对立;b.基础研究是否具有经济效益;c. 科学、技术、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线性的。他认为科技政策线性模式的理论困境有其哲学上的根源——受到实证主义与机械论哲学思潮影响,倾向于线性因果链和秩序观基础上的完全理性模式,忽视了从科学技术向市场应用转换过程中多行动者之间的多重相关性、互动性以及政策实施环境的不可控性等复杂性特征。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的科技政策已经开始克服线性模式,出现应用实践转向。

接着,邹文卿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和实例分析了线性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制约作用,指出中国科技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a.科技前沿领域前瞻性布局不足,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国家重大需求不够;b.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未能对国家形成有力的战略科技支撑;c. “创新孤岛”现象长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d.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破除,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e.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同时,在线性模式影响下,中国科技政策还表现为:将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混淆;科技决策模式单一;多维科技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对基础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

最后,邹文卿老师强调要将科技政策范式从线性模式转向非线性模式,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科学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特征。新时期我国科技政策不仅要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更要重视科学、技术、金融、管理、政策的有效衔接与系统性发展,构建一体化网络化体系。同时,科技政策变革对当代中国的若干启示:一是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内涵,重视中低技术与多重创新模式;二是构建科学、技术市场等行动者一体化网络体系;三是构建多维度综合科技评价模式;四是构建多元科技决策模式;五是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转移。

随后,评议人针对主讲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议。彭家锋从当前我国高科技领域面临西方“卡脖子”难题以及成果转化环节存在短板等背景之下,认为邹老师为重新审视科技政策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肯定了其研究对我国的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创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李蔚博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认为该讲座深入到科技政策背后的科学哲学预设,从还原论的线性科技政策观走向复杂性的科技政策观,将对科技政策的认识推向了深入。之后,邹文卿老师还和同学们就基础科学的地位、科学研究的自由、校企科研合作、科研的市场导向、双循环背景的科技政策、科研成果转化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至此,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人:彭家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1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