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下午14:00-16:30,由中国人民大学科哲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公教二楼2411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尹晓冬主讲,主题为:物理学之花:中国近代女物理学博士群体研究——以密歇根大学巴伯奖学金为例。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马建波主持了本次讲座,王伯鲁教授、刘永谋教授、滕菲老师为评议人。参加讲座的还有人大科哲的硕博生。讲座包括:主讲、评议、提问互动三个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在交流碰撞中激起了思维的火花,大家收获颇多。
讲座伊始,尹晓冬老师介绍了自己聚焦于巴伯奖学金与中国近代女性留美物理学家研究主题的两个进路:留学欧美的量子力学家(王守竞、张宗燧、胡宁)资料搜集与科技世家(苏州东山王氏)家族采集。1920年之后,自海外留学归来的物理学家逐渐增多,建国前出国的13位女性博士中,有八个通过巴伯奖学金出国留学,八位女子的终身编号,为了便于统计人数,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与精神的传承。
接着,尹晓冬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1)密歇根大学与巴伯奖学金:密歇根大学经历了管理模式的改变,其与中国的第一个交集得益于第三任校长安吉尔;奖学金创始人-巴伯设立东方女子奖学金;2)八位女物理学博士的生平与成就:接受巴伯奖学金资助的顾静徽、冯丽荣、何怡贞、王明贞、盛希音、吴芝兰、王承书及高兆兰女性归国后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3)学术传承:八位女博士及导师的师承关系有两个主线,一个是以系主任兰德尔为带领下的光谱学研究,另一个则是以乌伦贝克带领下的统计物理研究,密歇根大学物理系的蓬勃发展与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前五任系主任与兰德尔改革紧密相关;4)结语:八位女物理博士的研究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认可,为中国物理科研和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也正符合了巴伯建立奖学金的初衷——让得到资助的女子学成归国、为国效力。
演讲毕,马建波老师对尹晓冬教授的演讲做了三点总结:1)高度肯定了尹老师扎实的科学史素材累积与挖掘工作,并强调了国际学术交流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号召新时代学者需要有开放的学术态度;2)纯粹的科学史研究与哲学框架下的科学史研究具有差异性,尹老师对资料的严格考据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范本;3)感悟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不容易,今天的中国需要有薪火相传的做学问传统,精益求精。
然后,三位评议人做了充分准备。1)王伯鲁老师从报告资料的详细性,图片、年代、人物之间的亲戚与学术关系的清晰性,线索与条理的严谨性做了点评;并分享了两点启发:做科学哲学研究应从科学史中吸收营养并自觉斟酌细节;鲜活的学术基因传承需要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应心系使命;2)滕菲老师点评了八位女博士家的别致名字,皆出自世家,做到了留学归国后的学术传承;并提出进一步思考:随着当代科技教育方面男女地位的平等化,是否有必要专门对女性设立奖学金,并期待主讲人分享研究科学史的方法论;3)刘永谋老师从新时代女权主义意识兴起角度进行了点评,提供了当下从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去讨论女性地位的上升问题的新视角,在哲学院开展科学史研究的路径。
在自由提问与答疑环节,师生先后就“研究物理学史的问题意识”、“科学史研究的人文价值与传播渠道”、“学术谱系的追溯”、“西方前沿科学研究视角”、“与国际科学史同行对话的可能性”、“巴伯奖学金与女性物理学家重要成就间的紧密关联”等问题展开了提问。
尹晓冬老师对以上问题均给出了精彩的回应:1)科学史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不同,科学史作为特殊学科,注重从下而上的积累方法,摆出确凿的证据,进行实证研究;2)科学史内部研究方法各异,对巴伯奖学金也有从历史学、教育学等角度的探讨;3)科学史问题意识的导向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要熟悉欧洲物理学发展,获取基金资助,也需要多年积累;4)搜集与考证资料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科学史研究发挥着人文素质的培育功能,可通过通识课程进行推广;5)目前还未发现除了巴伯奖学金之外的其他奖学金资助,巴伯奖学金的资助渠道非常重要。
本次讲座持续了约两个半小时,尹晓冬老师的讲授细致生动,注重结合具体实例,参与者在这次讲座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史研究与巴伯奖学金的认识,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供稿:人大科哲博士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