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1010]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第一分会场会议综述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15    
】【】【

第一分会场“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20201010-1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第一分会场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热烈召开。第一分会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在开幕式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先生先后致辞,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刘劲杨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等8位专家主持了会议的四场研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6所高校及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硕博生们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董春雨教授代表总会讲话时鼓励大家能够贡献出自身的聪明才干,面对千年未遇之变,抓住真问题、不回避矛盾,也期望本次分会场的学术研讨能够有进步、有落实,真正实现推动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初心。刘大椿先生首先欢迎大家参与盛会,感谢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悉心准备。他简要回顾了科技哲学史(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的一些重要工作,如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节点,1988年编撰的《自然辩证法发展史》。2007年召开的“自然辩证法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展开深入讨论,出版有《科技哲人》。近十年来,活动更丰富,2019年召开了“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学术研讨会”,出版《西学东渐》《师夷长技》著作。他希望在座学者能够充分沟通、有所收获,同时肩负担当与使命,将自然辩证法事业做得更加壮大。

第一分会场围绕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四场研讨报告可概括为如下三个论题。

一、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

1932年正式传入中国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刘大椿先生结合他上午在研究会纪念大会的专题报告,在分会场的主旨报告中进一步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关于“继承与发展”的学科发展总体思路。他从摆正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把握渊源与开拓的关系、抓住学科新的增长点、建设好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政治课四个要点切入,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制化发展予以总结,并围绕科技伦理与科学文化两大焦点问题做出展望。

在回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探索历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早期探索阶段围绕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自然界的辩证法、技术与工程辩证法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探讨。在发言中,他特别分析了过往学者在看待基因重组工程、科学公众参与、人工智能等科技话题时所反映出异于当代的语言表述与思维方式,强调回归文本进行思维反思的重要性。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在主旨报告中,特别关注到国内最早版本《自然辩证法》的编译者与传播者陈珪如,详细介绍了陈珪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以及对自然辩证法事业早期探索做出的巨大贡献。

围绕自然辩证法的继承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这个焦点问题,学者们展开丰富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围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当代自然哲学展开新思考,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的思考与研究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这也是当代自然哲学的转变与发展的重要取向,深受科学进展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杨艳萍副教授认为二者表面上呈现出共存,内在却有着学理逻辑的断裂,是亟待厘清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环捷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哲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动态,指出未来的重心所在与展望。对于自然辩证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现状,北京邮电大学副李全喜教授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任课教师的问卷调研,实证分析了2012年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六个问题,并提出切实的针对性建议。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樊姗姗结合自然规律的四个方面特点,阐释了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融合。

在递交本会议的论文中,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关注了自然辩证法的整体性,认为只有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研究和教学,才能系统地理解恩格斯的研究旨趣,系统地传播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现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浙江大学李洁老师梳理了《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的制定过程与实施原因,认为其既体现与延续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特征,又积极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傅德本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的思想宝典,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哲学(辩证法)、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方面来探索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阐释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恩格斯的思想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恩格斯思想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研讨重点。在主旨报告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吴晓江研究员强调恩格斯科学思维论是现代科技哲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并具体分析了科学思维论凸显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见解、反对“归纳万能论”的观点、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论述对现代科学哲学诸多流派理论观点的指导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林坚编审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等思想,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加以纲要性的阐述,并指出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

中山大学李珍副教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揭示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形态及不同学科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阐释出物质运动形态论的当代意义,驳斥对《自然辩证法》的责难。面对具有生态伦理与技术伦理色彩的意识形态化指控,浙江大学包大为研究员依托文本阐述恩格斯的回应,并展望新科学、新哲学、新历史,以发挥恩格斯技术观的最大化效用。西安交通大学叶妮讲师聚焦恩格斯的交往工具论,解读交往工具论在主体性、客体性与类属性上的三维特征,以捍卫恩格斯的理论。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李书楼基于具体文本考察,回顾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出其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指导意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硕士生李齐信认为恩格斯视域下的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思想内核为研究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新解提供了可能。

在递交本会议的论文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安维复提出“保卫恩格斯”这一命题,指出恩格斯被误解或需要被辩护的理据,寻找公正对待恩格斯的学术标准,驳斥有关恩格斯背叛马克思的理论,重新考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思想特质、研究范式等。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员李春成从侧面讨论恩格斯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及传播方式,分析了互联网在恩格斯科学技术主要思想传播中的作用。

面对恩格斯思想中的一些历史争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恩格斯做出辩护。对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西南交通大学覃世艳副教授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揭示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性与革命性,表明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的统一,以维护自然辩证法的合法性,把握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一致性。浙江大学王晓梅副教授重审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以“确证说”回应卢卡奇的“背离说”,为消解马恩格斯辩证法的对立论提供新路径。云南大学赵江飞讲师则考察了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及目的,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深受马克思影响,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其独特地位和价值,由此反驳西方学者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在对恩格斯的研讨中,也引发学者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研讨。北京社会科学院刘长军研究员从辩证否定观审视“资本”、“劳动”视阈中的财产,澄清错误认识,强调财产理念、劳动权利、资本逻辑之间关系的有效界定,在实践中提出有效的理论应对。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周雪健从芬伯格对形式偏见的批判看待马克思“机器论”,认为二者差异的根源在于如何消除形式偏见的问题,凸显马克思的思想的穿透力。

三、当代科学技术论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是本次研讨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王伯鲁教授在递交会议的论文中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主要文献,概述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解读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原则与方法,强调全面梳理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杨国斌教授依次从原子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恩格斯的物质概念、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列宁的物质定义、现代科学的新发展与客观存在范畴三个角度论述了科学发现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指出科学发现对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化与拓展。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周立斌副教授梳理和澄清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体现的对科学的观点、态度和分析方法,评判理论的得失,认为近代科学与物化关系探究出的理论成果对社会科学研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学者们也聚焦科技时代下的人机关系、系统治理、人与自然、军事技术等广泛的科学技术论问题。辽宁工业大学艾志强教授依次论述了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状态,对人机关系的内在关系加以理性认识,深刻揭示了人与机器关系由对抗向和谐共生的趋势转向。天津行政学院凃明君教授从学术角度对系统工程与系统治理问题展开理性分析,区别自然辩证法的控制论与工程控制论,考察自然辩证法学科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贡献。北京工商大学王东讲师论述了人工智能的自动科学发现与因果革命两个方面,表示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在智能时代需随之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徐舸阐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大范式对立背景下出现的有关“混合方法研究”范式争论,认为有必要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科学实践哲学、复杂性范式等完善其方法论基础的构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吴奕澎讨论了“军事技术”概念的含混性,认为军事技术的“暴力”本质为“现实生存”的占有手段,旨在揭开并把握军事技术的结构性本质,引发热烈讨论。

科技发展也引发人类生态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滕菲讲师结合人类世时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后自然倾向,认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追求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成为未来的理论基础,避免后自然倾向,体现生态的价值。科学出版社策划刘红晋编辑结合疫情,剖析生态变化视角下的疫情应对流变,以期为生态哲学思辨和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最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博士对本次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做了工作总结,简单介绍了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发展,对会议主持人和所有参会代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邀请大家参加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近期举办的活动。刘劲杨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做了学术总结:本次研讨会共收到39篇论文,9篇摘要,参与研讨发言的有32人,论题聚焦主题,研讨深入热烈,充分展现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对恩格斯的思想研究有所推进,对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有新时代的深入理解,对当代科学技术论有广泛的讨论,达到研讨会的预定目标。参加会议研讨的既有学界前辈,中年学术骨干,更有一批青年才俊,自然辩证法事业在几代学人矢志不渝的努力下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至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第一分会场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参会者收获满满,共同期待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 汤杉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0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