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0824]科哲前沿22讲:道德物化及其批评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8-31    
】【】【

 

 

2020年8月24日晚七点,人大科技哲学教研室与中国自然辩证法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了“道德物化及其批评”讲座。受疫情影响,讲座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进行。讲座邀请到德国汉堡大学研究员黄柏恒,台湾高雄大学助理教授洪靖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张卫副教授作为与谈嘉宾。人大哲学院王小伟副教授主持了会议。评议人为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参与会议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藤菲老师,清华大学王巍教授,浙江大学的潘恩荣教授,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朱勤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闫坤如教授,东北大学陈佳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廖苗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管开明教授,天津大学黄晓伟和贾璐萌老师等专家学者。

 

三位与谈人针对荷兰学派“道德物化”问题进行了深入介绍与批评。洪靖老师是荷兰学派代表性学者弗贝克的首位中国博士生。其有关道德物化设计哲学的论文刚刚获得台湾STS论文最高奖。洪靖系统地介绍了“道德物化”的基本思路。所谓道德物化指的是将特定的价值通过设计嵌入到技术人工物里面,通过物的发端流行来实践伦理。弗贝克的道德物化观在浅层次上旨在将特定价值嵌入到技术人工物中。因此是一个设计哲学思路。但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旨在对人进行道德规训。其思路从根本上是一个伦理学路径。黄柏恒老师是荷兰学派代表人物菲利普·布瑞的博士生。其博士论文专门讨论了儒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道德物化观念可能带来巨大的伦理风险。这一思路将给予工程师赋权。只有他们有能力打开技术黑箱,理解工程设计,因此必然由他们来决定嵌入何种价值。这会导致价值家长制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当今技术实践带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很多前沿技术不仅是在特定区域使用,往往快速流传广泛布置。一旦技术由特定国家设计控制,其使用甚至可能导致价值殖民主义风险。因此,“道德物化”观需要进行更细致地的反思。张卫老师延续这一思路进行了讨论。他认为道德物化的确可能对道德自由造成侵犯。但需要进一步区分是何种自由。他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是免于受到限制与剥夺的自由,而积极自由则是自我选择和实现的自由。他认为可以进行物化的道德主要集中在消极自由所规定的“公共善”的领域,即那些人人都不可被剥夺的基本价值可以被物化。

 

三位评议人针对发言人的观点进行评议。杨庆峰教授梳理了弗贝克“道德物化”观点对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师承。伊德的后现象学继承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但放弃了其先验认识论的主体主义哲学的问题域。他结合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利科的诠释学,将其考察重心转移到考察技术对人的经验的调节上来。这样伊德完成了其“物质诠释学”的基本建构。弗贝克作为伊德学说的直接继承者,将其描述性工作做了规范性转向,专门考察物质诠释学在技术伦理上的洞见。闫宏秀教授专门介绍了其译著《将技术道德化》一书。该书是弗贝克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地提出了道德物化理论。闫老师认为道德物化思想必然为考察智能技术提供新思路。刘永谋教授认为“道德物化”本质上是一种“技治主义”思路。嵌入何种价值,如何嵌入价值等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政治问题,牵涉到权力/权利的分配和调节。其政治属性需要得到更加细致地考察。其后,三位主讲人针对评议进行了简短回应。

 

会场现场气氛热烈,几百人在线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尾声王小伟老师做了简短地总结。并扼要介绍了他与黄柏恒主编的《Harmonious Technology: towards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一书。该书作为道德物化”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将由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

 

                                                                  (供稿:王小伟)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