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0721]哲学名家讲座-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7-23    
】【】【

 

 

2020721日晚19时至21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一季第二讲如约而至。本次讲座论题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刘劲杨教授主持,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刘大椿先生。刘大椿先生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开创者和领军学者、全国模范教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图书馆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本次讲座继续通过“腾讯会议”以在线直播的形式开展,哔哩哔哩平台同步直播。讲座引起热烈反响,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师生以及哲学爱好者参与了讲座,腾讯会议室一直满员,b站在线观众人数超过1.4万。刘大椿先生细述中国科学技术哲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学科历史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兴起、规范与多元、问题与期望四个方面展开。

学科历史渊源

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之间具有深厚的渊源,这一发展是由学科、建制与社会背景多种因素促成的。刘大椿先生扼要讲述了自然辩证法的诞生以及传入中国的过程,明确指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制化的两大重要标志,即1956年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的成立与《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并对不同时期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心、研究进路及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概述。针对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态势,他充分肯定自然辩证法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自然辩证法所实行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科技与社会结合、中国与世界结合”成为其重要的传统和特点。刘大椿先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具有独特的传统和历史渊源,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事业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哲学兴起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当代兴起首先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诸多事件的合力。 198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成立,《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后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几大核心期刊的建立,国家教委将“自然辩证法”确定为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科硕士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时还规定理工农医科博士生要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

纵观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刘大椿先生把整个过程概括为四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从改革开放开启到80年代。科学技术哲学由于它的跨界性以及它与科技和哲学两者的紧密关系,在中国成为思想解放的带头羊。在80年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生机勃勃,取得许多拓荒性进展。

第二个十年。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终于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建制化,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积极互动,促使学界就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历史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个十年。21世纪开始的十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直面科学发展问题、生态文明问题、以人为本的问题,多元化的研究成为风气。

第四个十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工作者积极在全社会强化科学意识、生态意识;探讨科技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深度透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他们积极培育原始创新的理念和机制,致力于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回应智能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代本学科建设和调整中的问题,努力进行新的开拓。

规范与多元,问题与期待

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变化与新问题,刘大椿先生展开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思考。刘大椿先生认为,在理论研究方面,科学技术哲学需要符合国际学术传统的规范,在实践研究方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需要符合实践的开放性要求,有既定的发展,又有新的进步。在学科建设上,尤其是针对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三大中心问题,科学技术哲学建构了一个覆盖面宽、内容多样、边界模糊、横向交叉繁多、充满生命力与时代性的独特研究领域。

在规范和多元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哲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根据不同研究路径,可分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思想史研究五个主要方向及诸多其他方向。刘大椿先生分别作了概要说明。

展望学科的未来,刘大椿先生指出,科学技术哲学将有较快的发展与巨大的潜力。应关注两个需要培育的新生长点:一是科技伦理问题,包括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科学的价值负载问题、科学无禁区与技术有责任问题等;二是科学的文化哲学研究,区别于传统科学论与一般文化哲学,要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来研究。

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刘大椿先生认为,应当积极应对,秉持以下两个基本态度:第一,要把科学技术哲学的良性运行和科学技术的良性运行联系起来,坚持对科学技术全面审度的态度,警惕漠视甚至反对科学的虚无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不应仅仅将科学视为功利性工具,要重视科学作为思想武器的批判作用。第二,要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与通识作用,在课程的定位和建设中,坚持“基点不动摇、功能有特色、学科要开拓”

 

在讲座提问与互动环节,来自腾讯会议室的诸位师生以及哔哩哔哩直播间的广大听众争相提问: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向何处去?科学文化哲学如何充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作用?如何看待当前科学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冲突?科技伦理究竟归属于科技哲学还是伦理学?面对哲学衰亡论,如何看待21世纪科学哲学的未来?等等。刘大椿先生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最后,刘劲杨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认为刘大椿先生高屋建瓴地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渊源、重要特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清晰描绘,这一过程波澜壮阔,意义丰富!面对变动不居的科技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将在未来时代充当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许会发展成为大哲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学科。他衷心感谢刘大椿先生不仅引领我们展开对科学技术哲学历史的深层回顾,而且指出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也感谢所有参与讨论的师生和网友们,让讲座的内容更为丰富。本场讲座圆满成功!

 

撰稿人:汤杉杉(哲学院博士研究生)202072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