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下午,人大科技哲学前沿讲座邀请到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中的STS”的讲演。受疫情影响,讲座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进行。人大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主持了会议。评议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人大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马建波副教授。参与讨论的有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范春萍教授,自然科学史所高璐副研究员,武汉科技大学管开明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王小伟副教授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与博士生们。
田松教授在讲座中主要讨论了刘华杰教授提出的“双非原则“对新兴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意义。所谓双非原则指的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原则,而一原则又可能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我们认为要进行一个严格的推论,它要满足充分必要性。例如在目前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中,充分必要原则在检测中表现为:1.必要性:要想确认疑似患者A患病,必须有A核酸检测呈阳性的证据。2.充分性:对疑似患者A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就可判定A患病。而实际上在具体的诊断中,我们并没有严格按照充分必要原则来进行诊断。新冠诊断非常复杂,核酸测试常常不够准确。有时候核酸测试一次没问题,但是多次可能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多次测试无问题,事后“复阳”的情况。因此,核酸测试对于诊断新冠肺炎的充分性就受到了削弱。必要性同样面临很大挑战。
田松教授认为严格遵守核酸检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虽然重要,但是在传染病爆发初期的作为必须的标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恰恰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我国后期才将临床诊断病例也加入了确诊病例。田松教授通过大量的例子和资料系统地说明的双非原则对于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传染病预防和患者救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更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仅仅将充分必要原则作为诊断原则来执行,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正因如此,双非原则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
田松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参会者热烈讨论,也引发大家对如何看待科学、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在面对不确性的疫情面前,如何更合理的处理科学与人文关系,如何比较不同国家对疫情的不同应对方案等广泛论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会议在讨论中圆满结束。(供稿: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