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191128]博士生大讲堂:尚智丛—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理论探讨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4    
】【】【

 

201911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自然辩证法研究》执行主编尚智丛教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博士生大讲堂,为全体博士生们做了一场生动有趣又干货十足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老师主持。出席讲座还有陕西师范大学的杨辉老师。讲座主要围绕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这一概念展开,其间尚教授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述和论证,使得讲座气氛始终相当热烈,同学们对这一讲述方式都十分感兴趣。

首先,尚教授介绍了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概念缘起,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与社会秩序相互促进、交织发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共生”(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the social order)。在详细讲解完“共生”这一概念后,尚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共生理论产生的背景,除了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组,大科学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关于共生理论的核心问题与基本观点,尚教授也做了详细介绍。其核心问题为人类生产事实和人造物、重塑自然的能力与生产规范社会的工具能力之间有何种联系?其运行方式与互动共生机制如何?基本观点是我们认识和表征世界的方式与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社会无法运作;没有社会支持,也无法生产和应用知识。

在讲述完上述几个问题后,尚教授将话题转到共生理论的早期探索过程。其中介绍最多的早期理论主要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互动性共生理论,其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介绍。之后进入到共生的过程分析,主要有四个过程:1、新对象/新现象出现时,人们对他进行识别、命名、调查研究和赋予意义;2、对新对象/新现象提出相互竞争的理论解释,出现争议并逐渐解决:一种理论胜出其他理论;3、提升理论解释的可感知性和易传播性,如采用标准化方法等等;4、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合理化理论解释。最后,尚教授还介绍了共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的成就、局限和发展趋势。

讲座结束后尚教授预留了给大家提问的时间,同学们针对自己的疑惑和感想纷纷向尚教授请教。例如,有同学提问,非洲部分国家将大象从濒危动物改为受威胁动物会不会是受到经济因素的推动并最终对大象这一种群构成生存威胁?尚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讲座内容做出了详细回答,毫无疑问背后有经济因素的推动,但是非洲国家的做法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得出大象的具体数量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是对西方长期掌握的话语权的挑战。

整个讲座过程尚教授始终注重结合具体实例给同学们讲述理论问题,讲座内容既有深度又能让同学们易于理解,同学们听课状态积极,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整个讲座。

 

                                                  (供稿:孔晨佳)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