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圆满举行。主讲人为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论题为“生态学实验实在论:顺应、发现自然而非规训、建构自然”。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主持,评议人为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龚群教授也出席了讲座,参与讲座的还有科哲教研室的刘永谋、王小伟、滕菲,中科院大学孟建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北京理工大学范春萍等校内外师生30余人。本次讲座主要环节包括,主讲,评议,自由发言三个阶段。讲座精彩纷呈,讨论热烈。
肖显静老师认为,生态学实验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决定了它与传统科学实验有很大的不同。一来它的研究总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因此较难控制实验条件。二来作为新兴学科,自身的学科范式还远未完善。肖显静老师认为目前对于生态学实验的分类还十分欠缺,标准较为混乱。根据研究对象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关系,肖老师对生态学实验的分类进行了完善,大致划分为野外实验,实验室实验,动物生态学实验,植物生态学实验和微生物生态学实验。肖老师认为生态实验的特征与传统实验有巨大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在生态学对自然性和实验观念的联系之中。相较于传统实验,生态学实验顺应,发现自然而非规训,建构自然。最后,肖老师认为生态学实验者应该做一个实用实在论者或统计实验主义者,生态学实验者不能由实验实在论走向粗糙的经验主义,相对主义和建构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生态学者就是指,应以生态实在作为实验的最终基础,以杜绝伪重现实验,实现理论的真正进步。
两位评议人做了精彩评议,也给出了犀利的分析。王巍老师认为对于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的划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对生态学实验对象的“尺度效应”和生态学对象与实践和空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该如何恰当理解生态学中的相对主义与建构论?段伟文研究员对现实的生态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多数生态学研究都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而产生了许多浪费资源,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生态学要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研究范式,参照经典物理学研究办法开展细致的实验工作。
在场的其他老师和同学们就论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刘大椿老师提出,在讨论生态学实验实在论时,应该首先澄清什么是生态学实验。如果不先做概念澄清,大家很难系统的理解后面的内容。刘永谋老师依据生态学的现状,对人类知识生产的方式提出了反思。王小伟老师认为生态实验只要是实验,除了与传统实验的不同,也必然会有诸多相似。实验本身无论是在自然还是在实验室中做,原则上都是对自然的切片考察,任何一种实验都是有偏见的,都是撷取,编撰,建构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合法性。徐治立老师提问,这些研究是否表明当下的生态学依然是一种简单性科学,而未来会走向复杂性科学?范春萍老师回应了段伟文对生态学虚假研究过多的问题,她认为真实的生态学实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还是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滕菲博士后的提问是,我们对生态学的评价时尽管强调它的特殊性,但主要还是要侧重其成果的客观性。但是,生态环境原来越成为人类干预和塑造的产物,这样情况对生态学客观性评价的尺度有何影响?孟建伟老师认为生态哲学研究有广阔的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还可推广至社会生态、人文生态。同学们的提问很开放,但基本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是对生态学实验本身并不熟悉,另一表现是生态学不符合经典科学标准却依然是科学充满困惑,还有同学对生态学实验的时空因素、科学传播、未来发展给予关注。
最后,刘劲杨老师对讨论进行了总结。当代一些复杂性科学的前沿表明,生态学确实是一门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新科学,其研究范式还在探索建构中,如今年刚出版的《尺度》一书所揭示的生物学等领域的不同于经典科学的复杂性范式。经典科学哲学是依据物理学为基础建立的,21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当代生物学、生态学的发展已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基础。刘劲杨教师认为肖老师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总体是依据生态学展开的科学哲学研究。这对于完善生态学学科范式,拓展当代科技哲学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供稿: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