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回溯改革开放40年,庆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2-14日在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工业大学召开。辽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春成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学者们聚焦会议主题,围绕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技论、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反思若干论题做了精彩发言和深入研讨。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技论
随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实践的深化,其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以《马克思的科技审度》为题开启了此次研讨会的主旨报告。刘大椿教授指出,“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一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批判和社会批判的重要主题之一,马克思从未简单地面对科技,而是以思想家的深刻和睿智对科技加以审度,时而肯定、时而引导、时而揭示矛盾、时而批判异动,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理论遗产。马克思对科技的审度从历史和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基于历史的视角,马克思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把握科技,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与技术及其关系;基于实践的视角,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专属于人的,离不开智慧和技术,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被纳入资本的运行轨道,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与追求效率的技术之间具有同一性。刘大椿教授认为,马克思基于历史实践视角审度科技的思想汇聚为三个焦点,即以生产实践为“母体”剖析科技的科技生产力论;以批判资本“暴力”为目标审视科技的科技异化论;在人性复归和人类解放的自由愿景中驾驭科技的科技自由论。
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在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作了题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报告,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囊括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思想。西南大学邱德胜教授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文化路径》为主题,详细阐释了观念层面的科学文化、制度层面的科学文化、工具层面的科学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价值,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理路。
辽宁工业大学刘建涛副教授则在其《科技的权力性质》报告中详尽分析了科技的权力性质,他不仅对技艺与技术进行了详细地比较与辨析,并认为科技的权力性质来源于资本。锦州医科大学刘晓宇副教授则以《产业哲学视域下精神生产研究》为题,围绕产业哲学与精神生产、新时代如何精神生产两个问题探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途径,他认为,虽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息息相关,但是不能将精神生产的阶级性问题纳入到物质生产中。
二、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之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了不同的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在其《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思想理论创新及其意义》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为:进一步阐明了自然界客观物质属性与生态价值属性、科学技术的认识属性与实践属性、科技活动实在属性与辩证属性、科技发展的社会价值属性与系统属性,其意义涉及学术理论、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多个层面。辽宁工业大学艾志强教授在《硬核与保护带:习近平科技重要论述研究的一种进路与尝试》发言中,运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对习近平科技重要论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习近平科技重要论述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既囊括着坚韧稳定的理论硬核、灵活丰富的保护带、丰裕充实的启示法,也禀赋着深度自觉的理论预测性与实践检验性。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传统有着密切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在其《自然哲学研究传统与当代定位》的报告中,通过回溯分析自然哲学的历史演进、当代进路以及自然哲学的何为问题,指出当代自然哲学的普遍意义,这既是自然哲学的复兴,更是面向自然之隐藏的新探寻。渤海大学郑敏希教授则在《怀特海哲学的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探究》发言中,以怀特海哲学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提出在怀特海在其自然哲学中不仅认为自然万物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万物皆也有其内在价值。渤海大学郑淑媛教授在《关于“道”对中国科学技术观的影响探究》报告中,从“道”的三重意蕴重点考究了中国古代“道”对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价值,指出现今关于“道”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观的影响探究需立足于文化底基的立场上来探讨。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反思
基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会学者进行了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在《工程师时代与工程伦理的兴起》的主题发言提出,工程师时代已经来临,哲学必须对此进行回应,而工程伦理则是目前工程哲学研究发展的切入点,即大工程的负面效应需要防范;工程师的专家权力需要限制;社会工程师与社会工程风险更大;工程师的未来决定人类社会的命运;工程的命运也是科学技术的命运;工程哲学要指向人的理解才能成为“大哲学”。天津行政学院涂明君副教授作了题为《从渐进主义到系统治理:论作为改革基本方法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发言,他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的基本方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不仅具有渐进主义色彩,更具有系统哲学蕴涵。
湖南大学丁军强副教授以《复杂性视阈的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探析》为题,提出在一致性与多样性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运用复杂性理论研究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采用复杂性方法,推进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北京工商大学的王东博士在《智能时代的科学发现及其哲学问题》发言中则详尽探寻了智能时代科学发现的特征与哲学问题的具体蕴义,他认为,针对智能时代下科学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全新趋势,需要以一种新的基于认知和信息的方法来分析科学活动。
研讨会的闭幕式由辽宁工业大学王力尘教授主持。辽宁工业大学艾志强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研讨会在深入回顾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做了十分深入的讨论,整场研讨会不仅容含前沿性与创新性,也赋有反思性与深刻性,是一场别具现实意义与价值的学术盛会。
(撰稿: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