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下午15:00-17:0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第13期“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在人文楼500会议室举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harlie Gere教授作了题为Jacques Derrida’s Chinese Typewriter(德里达的中文打印机)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刘永谋教授主持,由东南大学讲师黄婷和首都医科大学讲师李瞳进行评议。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师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先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Charlie Gere教授一开始即指出西方人对中国是一种异域情调的想象,尤其是语言和诗歌方面。接着讨论Ezra Pound的语言实验,这些实验的灵感来自Ernest Fennelosa关于中文写作的工作,虽然Pound和Fennelosa都不会说或读中文,他们的作品对德里达的语法学产生很大的影响。Charlie Gere教授认为从中文打字机等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文确实提供了另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在尼采对写作技术变革的理解以及海德格尔对打字机的批判基础上,德里达进一步反对了逻格斯中心主义。Charlie Gere教授还以中国古代的璇玑图为例,阐释了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新理解,支持了许煜提出的“宇宙技艺”论点。
评议人黄婷博士认为Gere教授总体思想是赞同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即从表意文字字块形象的差异表明由空间、间隔而产生意义,也意味着技术的生成。因此可以说,人类总归是一种技术性生存,数码时代数字化和手指的触的间隔性也蕴含着未来技术的开放性。这对我们这个时代讨论技术问题非常有启发。评议人李曈博士针对Gere教授引用博尔赫斯对分类学的解释发表看法,认为不仅西方人能够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找到对比的视角,中国人也应从西方的视角中反观自身的文化。她还提问Gere教授是否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技术,Gere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种技术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在人的肢体上也有反映。即使是没有书写系统的纯粹口语,也包括了需要训练的口部发音技术。语言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具有建构的特质。这些论题也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在随后的提问和讨论阶段,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许多专家和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将讲座主题推向深入,与会者备感收获良多。
(人大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