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27日,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保险学会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山西大学副校长高策教授、中国保险学会姚庆海会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李金涛部长、山东科技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傅游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为本次研讨会做了题为“智能革命时代的应对与科学审度”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以智能科技革命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不同于以往的蒸汽科技革命、电力科技革命和信息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是多元、复杂且全面的,既可能为我们实行美好生活带来希望和曙光,也可能因其对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影响而造成永久的后果和问题。智能革命时代中国需要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需要培养实证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人文精神,以一种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观点来理解科学和智能技术革命。
第一场题为“科学文化与科技革命”的专题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林坚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徐治立教授分别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孟建伟首先做了题为“科学、文化、生命:论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的专题报告,他从知识论的缺陷、工具论的偏颇以及科学的人文本性出发指出,实证主义的科学文化往往很少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体验,很少关注科学生活的人文化,以致科学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证哲学、逻辑哲学或分析哲学,几乎没有任何生命哲学、诗性哲学或人文哲学的气息。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价值取向对于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义重大。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党委书记姚庆海研究员在题为“科技创新与风险评估”的发言中,对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保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了科技伦理和社会治理对科技创新的意义。他还介绍了中国保险学会近年来支持或与科研机构和专业学会合作开展的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技术伦理和风险治理的研究成果。山西大学副校长高策教授以“真相时代的科学与生活”为题,从数学和物理学发展史研究出发,认为可根据代表理论、空间、实验与理论等将科学发展划分成四个时代。他说,20世纪70年代后,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科学产生了许多值得进行阐释的新哲学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做了题为“科技危机及其引发的科技革命”的报告。他根据近20年对科技巨风险的研究,认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和挑战是科技危机。科技危机推动科技革命,如何应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挑战,使科学发展造福人类美好生活,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审慎考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蒋劲松教授以“生活理想决定科学方法”为题指出,不同的生活理想需要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知识类型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而生产出不同的具体知识。他从希腊自然哲学、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古代中国的易学以及近代实验科学为例,讨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方法选项。华南师范大学的肖显静教授在题为“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困难及其克服”的报告中阐述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的三重内涵和作用,分析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困难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原因和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以“第二次量子革命及其意义”为题对量子纠缠的涵义进行界定,对“量子信息在何种意义上超光速”、“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吗”、“量子纠缠是实在的吗”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他预言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来临。北京理工大学喻佑斌教授以“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仿生策略选择及未来趋势”为主题介绍了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仿生策略选择,讨论了不同流派,如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等的仿生策略,描述了人工智能研究中仿生策略的未来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颜振军教授主持了下午举行的题为“人工智能与负责任的创新”的专题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制衡智能算法的争胜性伦理策略”的精彩报告,以生动案例展示了数据智能与解析社会的来临以及随之而来的数据透镜下的智能调节,包括政治算术、数据解析、上帝视角、社会测尺、行为调制等。他认为智能算法需要进行伦理审计,分析内容算法可能的认知偏差、价值偏差及其后果可提出各种争胜性策略(非对抗性的竞争策略),包括价值揭示—行动者网络与利害关系人分析、价值纠偏—价值制衡与争胜性设计、伦理引导—助推、劝导(计算机说服技术)、伦理增强—基于数据智能的道德提升,确立我们对智能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道德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劲杨副教授接着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及其伦理挑战”主题报告,他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更大的挑战是理论上的困惑: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内核,不同算法暗含有不一样的价值选择,何谓善的算法?面对人工智能的这些深层挑战,最为重要的不是一味地退缩和担忧,而是在挑战中与其共同进化和成长。中南大学教授蒋美仕围绕“西方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历史谱系和实践模式”,讨论了RRI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哲学根源,以及在目前现实中的实践应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滕菲博士从代际发展角度出发,讨论了“科技发展与代际公正”问题,并结合罗尔斯(John Rawls)资源主义、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和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的能力论对相关争议进行了评述,为思考科技创新与美好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黄嘉博士以“象征政治:美国载人航天商业化的标签”为题,对美国载人航天的社会文化价值核心—象征政治进行了分析讨论,许多观点对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
下午的第二场专题报告主题为“科学技术与美好生活”,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海波研究员首先基于在泰国曼谷所感所闻,以泰国交通偶遇、痛苦度、幸福度等生动案例为例,作了题为“美好生活:如何在科技硬件和文化软件之间取得平衡”的精彩报告,提出在科技硬件和文化软件之间如何成功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可能对实现美好生活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以“科学审度与美好生活”为题,深刻阐释了科学审度于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从构成美好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基本价值出发,强调美好生活的创造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需要对科技创新风险的有效治理。科学审度作为一种客观理性的思考方法,一种持续不竭的批评精神,一种中庸均衡的处事态度,可能提供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和实现美好生活的规制框架,因此,以科学审度指引美好生活,应该成为我们实现创新驱动战略、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思想和原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在题为“科学审度的意义与美好生活空间拓展”的报告中指出,要考虑科学审度的条件性,从条件层面、方法层面把握科学审度的意义,拓展美好生活的空间维度。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邱德胜博士以“科技决策与美好生活”为题,对科技决策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提出了科技决策的第三波方案,并讨论了其可能面对的问题,如地方性知识的拥有者如何进入科技决策的专家范围?能否设置翻译者?专家的意见在最终的科技决策中应该起到多大的权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王小伟博士以“技术与美好生活”为题,对自荷兰兴起的价值内嵌的哲学内涵及其应用意义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利用茶歇、午餐和各种交流场合,对会议主题报告和专题发言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审度是我们思考科学就技术和创新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科学、促进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以及更有“温度”的发展。本次研讨会形成的思想成果为我们理解智能时代的科技革命、优化新兴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解决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供发展智慧和思想方法。会议闭幕式后,京内外的与会专家依然谈兴浓厚,希望会务组为更多与会者提供交流机会。会务组在征得部分研究会理事同意的基础上,在5月27日上午临时安排一场“师德与负责任的研究沙龙”,让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继续交流研究心得,讨论师德建设和负责任的研究等事关人才培养和美好生活养成等重大学术议题。总之,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研究会内外专家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增进了学术交流,促进了思想发展。既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活动,也是一次研究会整合外部资源“经理学术”的成功实践。
(供稿人:王添、孙涛、赵婉卿、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