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视点 >> 正文
刘大椿等:中国科技哲学该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
  作者:刘大椿、…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4-11-15 第4版 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1-16    
】【】【

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已开启,中国科技哲学该如何应对

  

当下,智能革命的成果冲击着人类社会,相关议题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

202410月,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产生了轰动效应。一件是埃隆·马斯克在洛杉矶的好莱坞片场举办的“We, Robot”发布会,向世界推出了预期明年量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厢式车人形机器人。其中,无人驾驶出租车通过智能系统自动感应充电,实现L5级的无人驾驶。L5级是指汽车可以在任何场景和环境下,无须驾驶员存在、完全自主地完成全部动态驾驶任务。这一设计有可能把人类的双手真正解放出来,使汽车成为名副其实的代步工具和生产工具。而人形机器人,则既可以担任人类的助手,又可以充当个体的亲密伴侣。据估算,这两种新产品的价格都将控制在2万美元左右,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此次发布会彰显了智能技术的无限可能,未来或将是一个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的全新时代。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诺贝尔奖的揭晓。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的学者,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计算蛋白质设计与预测蛋白质结构方面取得成就的研究者。令人诧异的是,这些获奖者均是AI领域的杰出代表。智能革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推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这一现象似乎预示着,诺贝尔奖的评委们敏锐地捕捉到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转移:当代AI不仅服务于科学,即AI for Science,更逐渐显现出AI就是科学,即AI is Science的趋势。伴随着算法优化、算力提升和数据涌现的协同发展,AI将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20245月,一篇文章《这一次,我们是马:人形机器人对劳动的颠覆》做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类比。文章回溯了美国在20世纪初的30年间汽车和马车数量的消长,交叉形成了一个X形的曲线,这体现了内燃机赋予汽车取代马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力量。现如今,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多种前沿技术的集成与突破,正逐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足够的新劳动力引擎,在未来3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这种新动力将扰乱和取代人类劳动,正如上世纪汽车取代马,这一次,我们就像是马,而人形机器人将取代人类的位置。这种转变或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为文明进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悄然兴起,极大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形态,促使我国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哲学界以多维视角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的本质,评估其社会应用的潜能与局限,并审视其中蕴含的伦理与人文问题,倡导一种既拥抱创新又警惕偏差的理性态度。

当视角从信息革命转向当下席卷全球的智能革命时,愈演愈烈的AI创新浪潮正在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这股技术力量是我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种种迹象表明,智能革命已进入关键阶段。面对AI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尤其需要在全球视野下以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理论参与智能革命的话语构建。为此,有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亟待深入思考与关注:

第一,对AI技术发展的现状要有真切的了解。近年来,AI技术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然而,尽管AI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日臻成熟。科技审度的立场提醒我们,在关注AI实际成效的同时,应警惕数据偏差、判断力欠缺、AI欺骗、知识产权争议、隐私泄露等潜在风险。AI的发展涉及技术进步、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社会结构及国际协作等多重维度,人们需超越技术范畴,全面洞察其复杂的现状。

第二,真正理解AI的技术原理,把握AI的技术要害。AI的运作依赖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大核心要素。其工作程序通常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设计、模型构建、优化评估、应用部署等。然而,AI的技术要害并不限于这些要素,还在于其复杂的操作逻辑与运行机制,例如,AI的技术瓶颈包括对大规模数据的敏感依赖、算力需求激增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成本问题,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透明度较低等。

第三,反思智能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社会与人性的关切等深层问题。在环境方面,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与运行依赖于高性能计算资源,容易导致较高的能源消耗与碳足迹;智能设备的大规模生产与电子废弃物可能造成生态损害;智能技术的核心部件依赖于稀有矿物的提取,若不合理开采将威胁生物多样性。在社会层面,AI加速了自动化替代传统人工劳动的进程,可能加剧结构性失业;算法偏见与黑箱特性使得AI决策过程不透明,一旦技术失控或作出不利的决策,责任归属模糊;在人性维度,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挑战了人们对智能、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模糊了人类与机器的界限。这种变化可能侵蚀个体的身份认同和道德判断,将情感驱动的决策被最优解的计算逻辑所替代。

第四,用审度的观点看待智能革命,对AI前景保持一种开放式的预测,而非简单吹捧或否定。科技审度论要求人们在评价AI时,避免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极端化,既不把AI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简单将其看作灾难的根源,而是从多元、理性、宽容的角度评估AI技术。智能革命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技术创新的潜力与实际应用的风险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并保持渐进探索与动态调整,推动人类与AI技术共生发展。

第五,在智能革命中深刻认识和应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智能革命是全球范围的科技变革,中国需要明确自身在其中的定位。一方面,结合本土实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将AI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在智能技术的应用中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同时推动绿色智能技术发展,确保AI在伦理规范和社会功能上契合中国语境与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伦理的对话与标准制定,借鉴国际经验,推动AI技术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智能革命不仅是技术革新,也是对人类心智结构与运作方式的深刻探索,它所带来的远不止是效率的跃升,更是对人类自我理解和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反思。AI革命旨在创造具备人类智能特质的机器,使其在自主学习、推理决策、解决复杂问题、感知环境和语言理解等方面逐步接近乃至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取得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作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智能革命在科技哲学话语的构建上提供了宝贵契机,它呼唤一种具备全局视野、跨学科融汇、多元审度及本土关怀的理性思维,以深入洞察AI在推动社会变革、引发伦理冲突与促进人性关怀等方面的潜力与隐忧,奠定AI发展的理性基础。

(作者刘大椿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陆慧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科学报》 (2024-11-15 4版 文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4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