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视点 >> 正文
王伯鲁:马克思资本与技术融合思想解读
  作者:王伯鲁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2    
】【】【

[摘要] 马克思在探究资本形态、构成及其运动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剖析了资本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技术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资本的技术化运作等发展趋势。从狭义技术观念走向广义技术观念,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我们不仅要看马克思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在言说什么,众多论述背后的元理论是什么。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和论述过广义技术概念,但他晚年的确在广义技术视野下讨论了资本的技术化运作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科学;技术化;解读

[作者简介] 王伯鲁: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资本与技术是近现代社会演进的两大驱动力。马克思发现,追逐利润的资本与追求效率的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联系。只有凭借技术,资本才能攫取更多的利润;同样,只有依靠资本,技术才能获得更多更快的提升。为此,资本与技术一拍即合、互动相融,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探究资本运动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剖析了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流派。立足马克思文本,梳理和解读其中有关资本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众多论述,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解。

一、技术的科学化

学术界通常把“制作和使用工具”作为人猿揖别的分水岭,其实这就是人类诞生的技术标志,因为“制作和使用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活动。“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1](P204)在马克思看来,技术与人类相伴而生,是最古老的文化形态。进入文明史以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工匠是产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承者。新技术成果是他们在长期的经验摸索与反复试验中获得的,很少寻求自然哲学等理论形态的启迪与帮助。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独立演进的这一传统模式才开始被打破。

与技术的产生相比,科学的起源要晚得多。“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2] (P1)精神传统形成的前提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一条件只是进入文明史后才出现的,远远落伍于历史悠久的技术传统。近代实验科学脱胎于自然哲学,“各门科学在18世纪已经具有了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3] (P666)近代科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生产领域中的技术问题。因此,立足生产实践开始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起点,进而催生了后来的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机器在十七世纪的间或应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为当时的大数学家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1](P386)“钟表是第一个应用于实际目的的自动机;匀速运动生产的全部理论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P318)随着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的分化以及数学方法的引入,近代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5](P163)近代科学家不再仅凭直观、思辨、猜测、想象的自然哲学方法认识事物,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干预研究对象;在各种实验技术装备的支持下,借助数学工具建构精致的假说与理论模型等。

科学技术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明晰的发展趋势,然而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看出了它的端倪。在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化、蒸汽化进程中,以机器体系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及其开发活动日趋复杂,不断派生出一系列“未知”与“未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技术的科学化。因此,技术开发越来越注重吸收科学成果,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例如,针对工艺流程技术的塑造与改进问题,发明家常常化繁为简,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逐一解决。“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1](P417)“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P505)科学地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有助于指明技术开发的方向、道路与环节,从而改变了以经验摸索为主导的传统技术开发模式,确立了立足科学研究的新型技术开发模式。“最有说服力的也许是现代火车头发明以前的火车头了。这种火车头实际上有两条腿,象马一样迈步。随着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经验的积累,机器的形式才完全由力学原理决定,从而才完全摆脱了已变为机器的那些工具的传统体形。”[1](P420)再如,“蒸汽机和电报的创造应归功于物理学——这些发明完全是物理学的产物。”[6](P599)

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工艺学与产业技术环节实现的。技术科学化的重要成果就是工艺学的诞生,进而催生了当今的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受科学分化进程以及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有时直接用科学指代工艺学,用科学的应用指称技术(或工艺)等。其实,工艺就是对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使之转化为产品的方法、程序、规范、模式等,是产业技术的表现形态。近代以来,随着以机械化为主导的工艺流程技术形态的出现,立足经验技巧的传统手艺开始失去用武之地。同时,科学的发展以及向生产领域的扩张,也促使工艺流程转变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与应用领域,进而催生了工艺学。一方面,科学规范与成果向产业技术领域渗透。“科学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经验、观察和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职业秘方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把它们发展为科学(用以分析生产过程)。”[6](P571)另一方面,科学研究面向生产实践需求,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产业技术流程及其问题。“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1](P533)

工艺学是以产业技术活动为研究对象,面向生产实践的实用科学。“传动机构规模的扩大同水力不足发生了冲突,这也是促使人们更精确地去研究摩擦规律的原因之一。同样,靠磨杆一推一拉来推动的磨,它的动力的作用是不均匀的,这又引出了飞轮的理论和应用。飞轮后来在大工业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1](P414)这一时期产业技术上的“行”中已经包含有科学上的“知”,达到了知行的具体统一。各门工艺学揭示了各类生产流程的技术特点与规律,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生产流程本质的理性认识。“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人体的一切生产活动必然在这些形式中进行,正象力学不会由于机器异常复杂,就看不出它们不过是简单机械力的不断重复一样。”[1](P533)此外,“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P410)

工艺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工艺流程技术体系的结构及其设计理念上,有助于创建出最优化的程序、方法和操作规则,以规范和指导生产实践的有序展开。按照工艺流程技术进行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为机器的使用要遵照严格的科学规律,能够更多地节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的消费资料的消耗。”[1](P425)同时,“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且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7](P211)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工艺学是技术科学化的产物,是连接科学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工艺学研究引导和支撑着生产活动的不断优化,使以往“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1](P551)从此,产业技术开发及其应用便踏上科学高效的自觉探索之路。

二、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

尽管技术的科学化以及工艺学的产生,是技术与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但是“登场”的资本却出演了“助产士”或“催化剂”角色,加快了这一进程。自从资本降临人间,它强大的渗透与整合功能就改变了科学与技术演进的原有轨迹。以获取利润或剩余价值为宗旨的资本运作,要求建构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运行体制。不仅生产活动被纳入资本运作机制,而且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资本的选择、调制与整合,转变为资本扩张的基础与得力“干将”。“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现在,科学,人类理论的进步,得到了利用。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6](P570)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启了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和资本化进程。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与科学是天然的同盟军和同路人,共同反抗封建教会的统治,资产阶级革命与科学革命同步展开。前者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社会障碍,后者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资本依靠科学及其应用扩大生产规模,科学更需要资本提供财力支撑、研究课题与应用市场。“随着中等阶级的兴起,科学也大大地复兴了;天文学、机械学、物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又重新进行起来。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8](P347)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象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6](P572)在马克思看来,近代科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得到了资本的支持与调节,并按照资本的意志加速发展;科学自觉地服务于生产实践(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又是通过工艺或技术环节实现的。因此,科学从属并服务于技术的发展,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内在要求与基本特征。

事实上,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并不是分立进行的,而是与两者的互动融合和一体化进程相伴而行的。“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起来。”[9](P140)这里的发明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展开的技术发明创造。马克思分析指出,“在机器体系中,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从下面这一方面来看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一方面,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析和应用,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样的劳动。然而,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机器体系才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的机器体系本身已经提供大量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7](P216)这里的机器或机器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技术基础,也是当时科学与技术互动融合的历史舞台。

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就是从资本的要求出发,按照带来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轻重缓急,选择和调节科学与技术的过程;或者科学与技术自觉地服从资本的运作,按照获取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需要而调节自身发展的过程。“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6](P572)马克思还指出,资本化进一步强化了科学与技术自觉服务于剩余价值生产的价值取向,反过来,资本主义生产实践又刺激了科学与技术的定向发展。“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6](P570)从这一时期开始,科学与技术不仅相互促进、日渐融合,而且共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从属于资本攫取利润或剩余价值的实际需要。

在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进程中,科学与技术的经济功能被摆到了首要地位,而它们的其他功能大多受到了抑制。因此,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利润、开拓市场、强化资本的统治地位,成为资本选择和支持科学与技术项目的主要依据。在分析科学与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中,马克思还指出,执行资本职能的科学与技术进一步异化为资本剥削工人剩余劳动,追逐剩余价值的“帮凶”。“在这里,机器的特征是‘主人的机器’,而机器职能的特征是生产过程中(‘生产事务’中)主人的职能,同样,体现在这些机器中或生产方法中,化学过程等等中的科学,也是如此。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6](P571)马克思在批判尤尔为科学的资本化辩护时指出,“尤尔还证明,‘被招募来为资本服务的科学’在资本与劳动的一切冲突中虽然迫使工人‘无条件投降’,并保证资本享有‘合法权利’,来充当工厂头脑并把工人降低到工厂的没有头脑的、没有意志的肢体的地位,然而资本招募来的科学并没有被用来压制‘被压迫阶级’。” [6](P576)显然,在马克思看来,被资本招募来的科学已经资本化了,充当资本家压制工人阶级抗争的武器。

在科学资本化的同时,技术也被资本招募为它的帮凶,共同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维护资本的全面统治。“尤尔在这里告诉我们,科学为资本服务,就使反叛的工人就范,——据他说,由罢工引起的发明就特别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6](P572)尤尔这里所谓的发明其实就是技术的发明创造。作为产业技术的典型代表,机器已成为资本家对付工人反抗的有力武器。“为了进行对抗,资本家就采用机器。在这里,机器直接成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手段。同时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这里,机器就它本身的使命来说,也成了与劳动相敌对的资本形式。棉纺业中的走锭精纺机、梳棉机,取代了手摇并纱机的所谓搓条机(在毛纺业中也有这种情况),等等,——所有这些机器,都是为了镇压罢工而发明的。”[6](P384)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的驱使下,立足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机器大工业,促进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工人的去技能化以及知识向技术专家的集中,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与技术的异化。“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一般说来属于生产条件与劳动相分离的范畴。”[6](P598) 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与它们的异化同步展开的。

三、资本的技术化运作

在技术资本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本的技术化运作。作为价值增殖的“酵母”,资本在技术身上找到了完成自身使命的有效途径。所谓资本的技术化,就是资本按照技术的规则布局和运转,以便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过程。“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1](P664)在这里,有组织的资本运作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高级的社会技术形态,驾驭和操纵着处于低层次的产业技术体系的运转。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对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追逐,主要是通过建构资本运作技术及其提高运行效率的途径实现的。作为技术哲学的先驱,马克思不自觉地在广义技术视野下,揭示了资本技术化运作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征。在这里,作为元概念的技术,成为分析资本运动与经济活动的理论支点与支援背景。正如米切姆所说:“对技术的解析构成马克思思想的一项主题”,“尽管人们经常认为马克思将技术列于经济之下的次要地位,但明显的事实是,马克思所作的恰恰正相反,是将经济从属于技术。”[10](P79-83)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马克思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在言说什么,这些论述背后的元理论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资本运作技术概念,相关论述零散、朴素,语言原始、笼统,就否认他的这一原创性思想。

1.资本的技术构成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1](P672)资本有机构成是从价值角度反映产业技术结构的重要指标。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是构成产业技术系统的两大要素,它们的内在结构客观上要求资本的数量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并转化为相应的技术成分。这是资本技术化的内在要求。“我们把资本的构成理解为资本的能动组成部分和它的被动组成部分的比率,理解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工人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必须有一定量的活劳动与之相适应。”[11](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会随产业技术进步而逐步提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11](P236)在马克思看来,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及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资本家总是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

2.资本积聚与集中技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则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原动力。“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1](P68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积聚与集中是资本总额扩大的两种机制或途径,它们的运作体现出技术活动的特点。

资本积聚就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逐步壮大资本实力的过程,但资本增长的速度缓慢。而资本集中则是把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以迅速扩大资本经营规模的过程。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是资本运动的内在要求。如何更有效地促使资本规模扩大,是资本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一切在这个基础(资本的原始积累)上生长起来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提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生产的方法,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又是积累的形成要素。因此,这些方法同时也就是资本生产资本或加速资本积累的方法。……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1](P685)在提高剩余价值率,强化资本实力的基础上,资本家创造出了资本积聚与集中两种技术形态,以有效实现资本增大的目的。资本积聚与集中技术属社会技术范畴,比自然技术更为复杂、松散和灵活。[12]环顾当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组织严密的资本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转,资本积聚与集中的技术属性就不言自明了。

3.资本剥削技术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是通过隐蔽、无形的剥削技术途径实现的。“任何商品生产的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13](P44)资本剥削活动的目标明确,运作程序或方式稳定,技术特征明显。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剥削技术”概念,但是却揭露了剥削技术的机理与玄机。

在马克思眼中,资本剥削技术体系的建构是围绕攫取剩余劳动展开的。“如果就单个工作日来考察,那么[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就在于:(1)把工作日延长到身体上可能的极限,(2)使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越来越缩小。”[6](P551)在榨取剩余价值方面,资本家总是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延长工作日是建构剥削绝对剩余价值技术体系的基本目标。“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象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1](P294)剥削绝对剩余价值的具体技术样式或措施五花八门,“例如,由于加班加点,不用增加工人人数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或者,一部分工人加班加点,而另一部分工人完全无事可做或只做半工。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劳动供给过剩,而且,这种由于另外一些工人过度劳动而造成的失业工人的劳动供给,又总是会使工资(其中也包括在业工人的工资)降低。”[6](P408)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剥削相对剩余价值技术体系的核心。“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办法总的说来可以归结为:一方面,使一定量劳动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同预付资本相比,又尽可能少地使用劳动。”[11](P259)为此,资本家创造出了一系列剥削技术路径。“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1](P350)由此可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种种措施,都可视为剥削相对剩余价值技术体系的构成部分。此外,计时工资制与计件工资制等也是资本剥削技术的具体表现形态。

4.加快资本周转技术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运动的速度越快,增殖的程度就越高。马克思从资本循环与周转角度剖析了产业资本的运行,探讨了资本家谋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技术路径。他指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在资本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而它们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优化或缩短资本周转过程是加快资本周转技术体系建构的目标。资本家加快资本周转的基本手段就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日、实行日夜轮班作业制度以及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等。此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交通运输与通讯设施,发展商业组织和信用制度,加强市场信息搜集等措施,都能有效地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协作、分工、机器的使用,可以增加一个工作日的产品,同时可以在互相联系的生产行为中缩短劳动期间。例如,机器缩短了房屋、桥梁等等的建筑时间;收割机、脱粒机等等缩短了已经成熟的谷物转化为完成的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期间。造船技术的改良,提高了船速,从而缩短了航运业投资的周转时间。……在某些部门,可以单纯通过协作的扩大而缩短劳动期间;动用大批工人,并在许多地点同时施工,就可以缩短一条铁路建成的时间。在这里,周转时间由于预付资本的增加而缩短了。……当信用引起、加速和扩大资本在个人手中的积聚时,它就促使劳动期间从而周转时间缩短。”[13](P262) 可见,加快资本周转技术体系复杂多元,运行灵活多样。

5.不变资本节约技术  为了谋求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想法设法减少不变资本的使用量,构建不变资本节约技术体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力图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节约人力和费用——来生产一定的产品,也就是说,资本有一种节约的趋势,这种趋势教人类节约地花费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资金来达到生产的目的。”[14](P294) 正是资本逐利的经济本性推动了资本的技术化。

在广义技术视野下,马克思分析了不变资本节约技术体系及其运行。首先,延长工作日可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因为工作日延长所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只要求增加用在原材料上的不变资本的支出,并不要求增加机器设备、厂房等不变资本。“在可变资本不变,因而按相同的名义工资使用的工人人数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剩余劳动从而工作日的延长,——不管额外时间有没有报酬都一样,——会相对地降低不变资本同总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价值,并由此提高利润率。”[11](P92)此外,延长工作日还能加速资本价值的再生产,节省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如监督费、税收、保险费、常雇人员的工资,减少机器设备的无形磨损等。为此,资本家总是不惜牺牲工人的健康和生命,节约生产条件上的不变资本支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资料尽管非常节约,但对生产者的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资本主义生产最节约物化劳动,但比任何其他生产方式更浪费活劳动,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也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6](PⅡ)他还揭露了有“温和的监狱”之称的工厂里,工作场所极度狭窄,安全设备缺乏,劳动条件恶劣,危害工人健康和生命的种种丑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11](P102)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协作劳动或社会劳动有助于节省共同消费的生产资料,如厂房、仓库、取暖设备和照明设备等。这种节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劳动的节约,即工人有酬劳动的减少;二是物化劳动的节约,即用最节省的办法来使用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上,用最小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这种最大限度的占有。”[11](P98)由社会劳动所产生的生产资料的节约,还表现在使生产排泄物再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上。“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11](P95)废料的利用会按照出售这些废料所获得的价值总额减少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本来是要作为原料加工的必要损耗计算在原料费用中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围绕更多、更快、更省地获取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资本技术化,涉及资本的众多形态与领域,是对资本运作的不断优化和提升,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推进的。

马克思有关资本与科学、技术关系的论述,虽然零散、破碎、粗糙,但却多元、多维、丰富。上述梳理与解读仅仅是初步的,远未穷尽马克思有关这一主题的所有论述;所解构和还原出的技术哲学思想也很不全面,难以窥见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全貌,仍需学界进一步挖掘和推敲,也期待同仁的批判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

[10] C.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

[12] 王伯鲁.社会技术及其地位问题剖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

Analysis on Marx’s Fusion Thought betwee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WANG Bolu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explore process of the capital form, structure and its movement, Marx had analyse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multiple aspects. He ha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scientization of technology, the capit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ical operation of capital. It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c ideas of Marx’s technology thought that from a narrow technology concept to the broad technology idea. We should not only watch Marx said what, more to see what he says,and meta-theory of behind many discussion is what. Although Marx had not clearly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the broad technology concept, but he had really discussed the technological operation of capital in the view of broad technology and major issues such as in his old age.

Key words:  Marx;Capital;Science;Technicalization;Interpretation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