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教研室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4年科技哲学专业硕士博士招生信息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29    
】【】【

     

1、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概况

 科学技术哲学是横跨文理的交叉学科,现属哲学二级学科,简称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研究领域广泛,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学术视角投向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等各领域,研究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关注实践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组建于1956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已逾50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强,研究面广,科技哲学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导师,拥有国际讲席教授1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现任博士生导师:王伯鲁、刘永谋、刘劲杨;硕士生导师:王伯鲁、刘劲杨、刘永谋、马建波、王小伟、滕菲、林坚。本专业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是目前国内哲学领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最多的单位,先后有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次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参与编写全国公共课示范教材,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屡屡获奖。

欢迎不同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同学报考。

2、研究方向与专业课程

【博士点方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等。
博士生专业课程: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哲学前沿、哲学方法、科技哲学主文献、科技哲学专题研究。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

【硕士点研究方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系统科学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
硕士生专业课程:西方哲学专题、逻辑学专题、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系统方法与系统思维、西方哲学方法、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

3、培养目标、国际交流与毕业去向

【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创造性的理论成果,特别具有以交叉学科视野研究我国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专业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科学思维和哲学素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工作的能力,着重培养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

【国际交流】本专业与台湾、香港境外高校、美、英、日等有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人大哲学院已建立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日本爱知大学等的联合培养机制,人民大学也提供丰富的联合培养项目,近几年,本专业每年均有研究生赴国外学习深造。本专业近年还聘有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担任教师。

【毕业去向】已有来自大陆及港台的逾百名博士生在本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成为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就近五年的情况看,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另有部分到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还有少数毕业生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研究或经营工作。由于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所以视野宽广、思维敏捷、适应性强,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十分看好。欢迎不同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同学报考,更多信息请访问“人大科哲”专业网站(www.pstruc.org)。

4、招生导师简介

王伯鲁,男,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博硕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独著有《<资本论>及其手稿技术思想研究》(2016)、《技术困境及其跨越》(2011)、《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2009)、《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2006)等,发表有“马克思科学与技术互动思想解读”、“社会技术及其地位问题剖析”、“运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哲学探索”等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现主持《现代技术化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曾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以及铁道部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刘劲杨,男,哲学博士,哲学院教授,现任哲学院副院长,科技哲学专业博硕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中心访问学者(2012-2013)。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参与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独著有《当代整体论的形式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在重要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有《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自然哲学的研究传统与当代定位》《复杂性与非决定论》《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其伦理挑战》“How to Deal With the Whole: Two Kinds of Holism in Methodology”。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系统科学哲学整体论研究,当代自然哲学。(liu-jinyang@sohu.com  

刘永谋男,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博硕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访问学者(2015),西班牙巴斯克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2012),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国防科工委军工文化征文评选活动一等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2)、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青年学者(2016)。迄今出版《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2009)、《行动中的密涅瓦——当代认知活动的权力之维》(2014)、《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2010)、《物联网与泛在社会的来临》(2015)和《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2006等著作10余种,在Issu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ology in SocietyEnviromental Ethics、《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按时间顺序主要研究过的问题包括:福柯哲学,创新型国家与创新方法,另类科学哲学,物联网与泛在社会,知识与权力理论,技术治理理论,AI与智能革命研究,新科学哲学。

马建波,物理学本科,哲学博士,科技哲学专业副教授,现任科技哲学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导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科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与宗教研究,讲授课程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研究》《世界科学技术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与宗教》《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著有《科学之死:20世纪科学哲学思想简史》(2018),《缠绕:历史中科学与基督教》(2019),发表有《自然神学与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中的两种辉格史观》《“从文本阐释的角度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等学术论文以及众多学术书评。

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王小伟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哲学学院副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硕士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理事。SSCI期刊“Zygon”,“中国哲学前沿”等多期刊审稿人。发表SSCI, CSSCI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价值论》等课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道德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滕 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讲师,科技哲学教研室硕士导师,兼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伦理和环境哲学。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人类世背景下的气候责任研究”,曾参与由欧洲科学基金、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欧盟地平线2020等资助的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她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5、报考相关信息

(请以人大研究院信息为准)

【科学技术哲学】

学术型硕士,学制三年
1)接受优秀院校推免生,欢迎参加每年暑期7月举行的哲学夏令营。本专业每年可有1-2名优秀本科生进入“直博”拔尖人才培养(五年制)
2)全国硕士生统一考试
参阅人大研究生院和哲学院网站


博士,学制四年,招生采用申请-审核制,按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报名时不指定导师,择优录取。
报名时间:2023年12月8日10:00至2024年1月5日17:00

-科学技术哲学

申请考核制
2024年度招生的博士生导师

 

 

 

 

 

导师姓名

刘永谋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是否兼职博导

是否返聘博导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科学技术哲学
2.STS
STPP

本年度拟招收博士
生主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政治哲学研究,科技前沿进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新进展,社会科学哲学问题

在研项目

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

导师姓名

刘劲杨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是否兼职博导

是否返聘博导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科学方法论研究(系统科学哲学、复杂性研究等 )
2.
当代自然哲学

本年度拟招收博士
生主要研究的问题

系统科学哲学、当代自然哲学

在研项目

1.整体论视野中的符号学方法基础研究

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

更多报名信息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https://pgs.ruc.edu.cn/ ;

哲学院 http://phi.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教研室
www.pstruc.org

2022年10月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2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