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人大科哲 >> 人大科哲 >> 教学与招生 >> 招生信息 >> 正文
2013年人大科哲硕士博士招生简章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8    
】【】【

 

1、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概况

科学技术哲学是横跨文理的交叉学科,现属哲学二级学科,简称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研究领域广泛,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学术视角投向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等各领域,研究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又关注实践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组建于1956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已逾50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强,研究面广,科技哲学各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导师,拥有国内科技哲学资深教授,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8%,有国外访学经历者占75%。博士生导师4位:刘大椿教授、王鸿生教授、王伯鲁教授、刘晓力教授;硕士生导师4位:王伯鲁教授、刘劲杨副教授、刘永谋副教授、林坚编审。本专业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是目前国内哲学领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最多的单位,先后有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编写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公共课示范教材,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屡屡获奖。

欢迎不同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同学报考。特别提醒,2013年硕士招考新设文理两个报考方向。

2、研究方向与专业课程

【博士点方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博士生专业课程: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哲学前沿、哲学方法、科技哲学主文献、科技哲学专题研究。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

【硕士点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系统科学哲学。
硕士生专业课程:西方哲学专题、逻辑学专题、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系统方法与系统思维、西方哲学方法、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还可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

3、培养目标、国际交流与毕业去向

【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创造性的理论成果,特别具有以交叉学科视野研究我国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专业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科学思维和哲学素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工作的能力,着重培养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

【国际交流】本专业与台湾、香港境外高校、美、英、日等有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人大哲学院已建立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日本爱知大学等的联合培养机制,人民大学也提供丰富的联合培养项目,近几年,本专业每年均有研究生赴国外学习深造。

【毕业去向】截至2012年上半年,已有来自大陆及港台的88名博士生在本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成为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就近五年的情况看,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另有部分到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还有少数毕业生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研究或经营工作。由于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所以视野宽广、思维敏捷、适应性强,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十分看好。欢迎不同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同学报考,更多信息请访问“人大科哲”专业网站(www.pstruc.org)。

4、导师简介

博士生招生导师:

刘大椿,男,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去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访学或讲学。著有《科学活动论》、《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环境思想: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等,发表论文140余篇。著作多次获奖,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科学哲学和科学技术社会研究; 2、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2013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另类科学哲学研究、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
在研项目: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范例研究(科技部专项重大课题)

王鸿生,男,博士,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理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2004.8-2005.8为韩国中央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做《儒学的特点和局限性》研究。2012年6-8月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做访问教授。近年来,主持《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研究》课题。著有《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等,发表有:“科学精神三要素及其人文意蕴”、“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多学科视野中的儒文化”等论文。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中国的文化与现代化。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2、科技与中国文化
2013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 对“科技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科技与文明”等课题有兴趣或有研究成果的考生
在研项目: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王伯鲁,男,哲学博士,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理事。独著有《技术困境及其超越》(2011)、《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2009)、《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2006)等。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技术革命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技术跨越问题研究(98BZX043)、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技术困境与人类解放问题研究(06BZX002),省部级项目5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技术哲学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技术思想及其演变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科研成果曾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曾获省部级等多项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技术哲学;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 2.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文化.
2013年度拟招收博士生:
主要研究的问题: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等
在研项目:
1.《资本论》及其手稿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技术化时代文化重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3.马克思技术思想及其演变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

刘晓力(*2013年度只招收逻辑学专业博士生,不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曾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访问哈佛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所长,分别在科学技术哲学和逻辑学专业担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思维与认知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哥德尔思想研究”、“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国家级课题,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对哲学的挑战”。曾先后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有《理性的生命》、《逻辑人生——哥德尔传》等专著和译著,在国际学术刊物Sythese和《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几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的社会研究和逻辑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西方科学哲学; 2、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

硕士生招生导师:

刘永谋,男,哲学院副教授,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11-2011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合著、译著和编著《育种大师:袁隆平、李振声》(2012)、《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2010)、《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2009)、《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导论》(2007)、《警醒中国人》(2005)等15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还曾获得2006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军工文化建设征文评选活动一等奖,200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进步二等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技与公共政策等。

刘劲杨,男,哲学院副教授,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为主要完成者,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现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整体论研究),独著有《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在重要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有“复杂性与非决定论”、“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等学术论文。主要研究领域:系统科学哲学、复杂性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林 坚,男,哲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兼任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2005-2006年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学者,延世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曾主持“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研究”、“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等课题,著有《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企业文化修炼》、《三星文化》、《人文大师:奠基性研究与创新方法》等,主编《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读本》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学、企业文化等。

5、报考相关

硕士生入学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为交叉学科,为鼓励跨学科报考者,2013年新设文理两个报考方向。入学后,考生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依据学习情况在专业内调整。

专业

方向

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科目四

复试笔试科目

备注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1-科学、技术与社会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303-数学三

801-哲学专业综合

哲学专题,外语

哲学专业综合科目包括除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以外的八个专业单元,考生选择其中两个单元答题。数学科目范围、难度、题型相当于统考中的“数学三”。详细说明见哲学院网站 。考生研究方向入学后可在专业内调整。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科技哲学问题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22-中西哲学史

801-哲学专业综合

哲学专题,外语

哲学专业综合科目包括除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以外的八个专业单元,考生选择其中两个单元答题。详细说明见哲学院网站。考生研究方向入学后可在专业内调整。

科哲专题参考教材: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博士生入学考试资格:

1. 已获得硕士学位,未跨一级学科报考者,初试笔试考试科目为: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外语)。
2. 已获得硕士学位,跨一级学科报考者,初试笔试需加试两门业务课,即笔试科目为: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外语)、科目四、科目五。
3.同等学力考生,初试笔试须加试两门业务课和政治理论,即笔试科目为: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外语)、科目四、科目五、政治理论。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考试科目:①哲学综合;②科学技术哲学;③外语;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史基础
注:哲学综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三个单元,考生选择两个单元答题。(跨一级学科报考者需要加试:401哲学理论基础 501哲学史基础,同等学力报考者除以上两门加试科目,还需加试一门政治)

报考信息咨询与查询

人大科哲官方网站 www.pstruc.org
咨询邮件: pstruc@163.com

详细的报考说明请访问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与哲学院网站:
人大哲学院:http://www.philosophyol.com/department/
人大爱智论坛-招考资讯:http://philosophyol.com/bbs/

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教研室
www.pstruc.org

2012年8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大科哲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