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21103]科哲前沿第49讲:潘建红-生态风险伦理向度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6    
】【】【

 

 

202211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博士生科学与逻辑方法论大讲堂”在教学一楼404室和腾讯线上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建红教授主讲,演讲题目为《生态风险伦理向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伯鲁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共同参与了线下和线上的讨论与互动。

潘建红教授主要从生态危机与人类家园的沉沦、生态危机的理论前提与文化反思、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选择、生态伦理共同体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五个部分做了阐述。首先,潘建红教授指出现代科技发展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化加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面化,引发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难题,人们借助科技的力量竭泽而渔,大量透支自己的生存资源,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科技扩大了人们的贪欲,人们沉迷于器物之中而失去了对终极意义的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同的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政治哲学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形而上学的主体主义、生活观(价值观)上的享乐主义等六种理论体系。潘建红教授指出,人与自然的对立,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对立;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以阶级、集团形式出现的人的利益的矛盾;当代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人自身所造成的灾难,人正在成为自身生存发展的主要敌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以下四点:第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第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基础,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支撑点;第三,以技术、经济、制度等综合发展为主要抓手,全方位开展生态建设;第四,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目标,使良好生态普惠民生。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历史性的转变,这是人性高度发展的标志,人对自然的尊重成为时代新内涵,人类开始反思其狭隘的传统价值观,不再仅仅从功用意义上理解自然,而尝试在平等的意义上展开人与自然的更丰富、更全面的关系,这正是自然向人生成,人性吸纳自然特性的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伦理发挥重要作用,生态伦理亟待从共识走向共律,将伦理、制度及法治等贯穿在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让规则发挥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保证技术能在安全、可靠、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运行。伦理层面的生态关怀在思想意识上要注重类意识,它要求人类真正超越个体或局部利益至上的现代文化,以达成对类与整体利益的尊重;其次要注重环境意识的确立,因为环境意识就代表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能动性以及对此问题的觉悟程度;最后要确定科技发展的限度,实现科技发展的生态转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层面要做到建立主体联动机制、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加强法律规制、强化制度约束、注重行业与共同体的自律等五个方面。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所以明确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是加强国际合作的前提,也是生态伦理实现的关键。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论证有力,反映出潘建红教授在该领域多年的辛勤耕耘和思想积淀。在王伯鲁教授简要总结之后,潘建红教授细致回应了学生提问。本次讲座按预定议程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伍铭伟)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22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