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早七点,人大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与中国自然辩证法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了“负责任创新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受疫情影响,讲座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进行。讲座邀请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SSCI期刊“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主编Erik Fisher作为主讲嘉宾。人大哲学院王小伟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参与会议的还有高雄大学教授助理洪靖,天津大学黄晓伟老师,南京农业大学刘战雄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廖苗副教授,北京大学梅亮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晏萍老师和于雪副教授等专家学者。
主讲人Erik Fisher副教授针对负责任创新研究进行了深入介绍。首先,Erik简述了自己多年来在负责任创新研究领域的学术背景。其次,Erik对其所在的SSCI期刊“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进行了简述,包括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及方法、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RI)的未来。最后,Erik回应了与会老师的提问。
之后展开了负责任创新的圆桌会议。天津大学的黄晓伟老师对“科技政策领域的负责任创新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激励性工程伦理的教学资源”作出了回答,一是国家宏观层面引导科技向善,二是综合运用国内外RRI的理论资源。南京农业大学的刘战雄老师作了题为“改进理论,影响实践——负责任创新未来展望”的分享,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相关政策。高雄大学洪靖老师对RRI提出了几点困惑,一是RRI与工程伦理的根本不同是什么?二是RRI研究领域的边界在哪里?三是当我们关注负责任创新的问题时,是否也要关注负责任使用的问题?更进一步,如何通过设计使用户负责任使用?洪靖老师认为我们可能需要把过去较少涉及的群体纳进负责任创新的范围里。
长沙理工大学的廖苗老师先回应了洪靖老师对于RRI的边界问题,廖苗老师不是把RRI当作一个理论框架来看而是当作一项实践纲领,进而论述了对RRI的四个期望以及RRI的四个进展。北京大学的梅亮老师首先简述了自己的研究脉络,从负责任创新的本体和理论建构出发,往科学、社会延伸,再结合特定的技术情境研究;并认为RRI范式的边界不是很清晰;最后,梅亮老师看好RRI的整体发展。浙江大学的潘恩荣老师做了题为“负责任的社会人工物”的分享,分析了“人与机”关系的伦理结构、RRI与科技伦理的区别,探讨了“科技向善”与“科技本善”。
大连理工大学的晏萍老师总结了RRI在欧洲的发展的两大路径,一是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二是负责任创新RI,认为负责任创新是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考量转化为功能性设计;并认为RRI对国内学者的积极影响不仅在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的影响,也在于其能够使国内学者直接参与到国际学术前沿的互动中去;对于RRI的发展,一是负责任创新对国内青年学者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二是需要对RRI有更审慎的认知,需要将其放到更大的框架中去分析,三是需要重视案例研究对负责任创新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的于雪老师从政策、STS研究范式、技术评估角度解读了负责任创新;简述了对负责任创新的几点想法,一是重视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的整合,二是认可科研工作者与负责任创新的结合前景,三是将负责任创新与科技伦理治理相结合以提供合理的分析方法,四是注重负责任创新的本土化研究。
最后王小伟老师同与会青年学者展开了负责任创新的开放讨论。会场现场气氛热烈,近百人在线参加了会议。会议尾声王小伟老师做了简短地总结。
(供稿:人大科哲硕士生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