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10年12月“知觉与行动”会议综述
  作者:PST    文章来源:人大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0    
】【】【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哈佛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主办的2010年“知觉与行动”北京研讨会”于12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4教室举办。19号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致欢迎辞,由刘晓力教授主持。哈佛大学哲学系Sean Kelly教授做了基调报告,上午的发言人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陶孝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唐热风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院黄翔副教授。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1)涉身性与合理性;(2)概念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3)行动和知觉经验;(4)行动中的理由、概念和规范效力;(5)知觉的概念内容或非概念内容。
陶孝云首先介绍了Dreyfus-McDowell关于“知觉与行动的”争论。该争论源自哲学家德莱福斯(Hubert Dreyfus)和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发表的一系列的文章,其中涉及到心灵、经验和行动的争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之间的交融。

     Sean Kelly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逻辑看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报告主要围绕运动意向性行动(motor intentional activity)的独特性展开,以梅洛--庞蒂的关于“把握”(grasping)和“指向”(pointing)两者的区分为基础,肖恩.凯利教授给出了大量的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运动意向性行为独特性的逻辑形式。报告主要是利用D.F(一个因一氧化碳中毒产生视觉缺失的病人)案例来讨论这样一种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运动意向性(motor intentionality),这种意向性是不承认内容/态度上的区分;关于运动意向行动,肖恩教授认为世界是以涉身性的语词得以呈现的,对于运动意向行动,没有独立地、可指明的特征来描述。报告的中心论点是运动意向行动的逻辑形式在结构上与意向状态(intentional states)是不同的,而这一论证的展开是围绕着D.F的视觉缺失展开的。广义来讲,D.F案例对传统的意向性解释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传统进路对于意向性的解释假设了像信念、欲望以及感知等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与它们所使用的语言行为(linguistic act)享有共同的本质意向性特征。那么在D.F案例中,我们就很难解释她在视觉感知中对物体的经验报告的能力与她参与运动意向性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完全分离。

    唐热风副研究员在报告《经验、世界和信念》中为信念论(doxasticism)作了辩护。信念论认为,进行经验就是进行相信,经验是有意识的、概念化的信念。唐热风为信念论作的辩护分为四个步骤:(1)我们经验什么?具有经验就是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唐热风将这一点称为世界依赖论题(the world dependent thesis, WDT)。(2)我们如何经验?具有关于世界的经验就是以一种确定的方式(意向论)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3)什么使得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经验?我们通过运用概念的能力以这种方式经验。将世界作为世界来经验就是在经验中运用概念的能力(概念论)。(4)经验的本质是什么?经验是信念的。

    黄翔作了题为《有条件的可供性意味着表征的非概念内容吗?》的报告,报告主要是反驳Jan Almäng的论证——J.J.Gibson的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与John McDowell的知觉表征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论点不相容。黄翔认为,Almäng的论证是失败的,因为他所刻画的有条件的可供性的知觉内容的概念不能既是表征的又是非概念的。

  下午的报告发言人有浙江大学哲学系的任会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田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晓力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王华平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姚大志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郭鹏博士。

    任会明博士在报告《经验和意识》中考查了Ball的论证:(1)知识论证需要现象概念(phenomenal concepts);(2)不存在现象概念。任会明认为这两个论证都是失败的。实际上,知识论证需要我们关于现象经验的直觉;对这种直觉的最好解释似乎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概念。另一方面,表征理论的现象特征好像是正确的。我们通过红色感觉辨认红色。红色是经验的一个表征属性,而不是一个固有属性。
田平教授在报告《论自我知识的弱权威性》中,讨论了语义外在论对笛卡尔式自我知识的无条件的权威性的挑战。然而,外在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知识权威性的一般否定。一方面,对自我知识的辩护不依赖于环境的经验证据,因而与关于外部世界和他心的知识相比,自我知识在某种重要意义上的确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自我知识内容的确定依赖环境假设,故与笛卡尔的主张相比,自我知识的权威是有条件的弱权威性。自我知识的弱权威性是自我知识外在性的一个逻辑结果。

    刘晓力教授在题名为《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的报告中,考查了Michael L. Anderson和Gregg Rosenberg新近提出的“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的形式刻画。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站在新新经验主义的立场,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作了独特的说明,可以看作与因果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角色语义学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引入了“标准使用”、“信息假设”等概念,包含了某种循环论证,没能克服当前的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也未能对表征内容做出一种不依赖于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说明。

    王华平博士作了题为《心理神话的神话》的报告。Wilfrid Sellars曾将他的经验主义对手的观点标为“给予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近来,Hubert Dreyfus将John McDowell对“给予的神话”的概念论解决方案标为“心理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Mental)”。McDowell的概念论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完全概念化的。Dreyfus则认为,经验并非完全概念化的,我们通过一个更基本的非概念组成部分获取经验。但是,Dreyfus反对心理神话的论证是失败的:他关于心理的神话的言辞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姚大志博士在报告《论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熟练行为——麦克道尔对象学的贡献》中,讨论了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熟练行为。McDowell认为,主体运用实践智慧的具身熟练行为,其中渗透了概念的理性;Dreyfus则认为具身熟练行为都是非概念的、非理性的。Dreyfus将具身熟练行为区分为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和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完全沉浸状态排斥心灵要素,McDowell描述的渗透理性因素的具身行为不是完全沉浸其中的行为,而可以看作一般置身其中的行为。

    郭鹏博士在报告《知觉与表述——“理性动物”的神话》中,讨论了John McDowell在《感觉的概念性能力》一文中关于“由本能决定的行为”和“自我决定的行为”的区分。关于什么是理性的讨论,常常以非人类动物的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对照物来加以说明。但是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进化联系使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这一过于简单化的划分的有效性。通过对这种基于对动物行为的无知和误解的分析方法,郭鹏讨论了知觉与表述的关系以及关于理性的定义。

     报告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叶峰教授做了总结评论,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近来国际哲学界探讨的前沿问题,在对“知觉与行动”问题的探讨上激发了很热烈地讨论,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的前沿性哲学问题的探讨。最后,刘晓力教授致闭幕辞。

    20日,Sean Kelly教授还在“哲学家讲坛第十期暨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第三十期”作了题为“心理学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无觉知的知觉”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指出,Merikle等人(2001)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存在着一类无觉知的知觉(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的心理状态。凯利教授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实验的设计和结论,从哲学家的视角质疑这种无觉知知觉的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环境、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凯利教授以哲学家惯有的批判精神对话心理学的前沿成果,挑战现存的关于无觉知的知觉的实验证据,展现出哲学与心理学、理论与经验互动交融的独特价值。刘晓力教授对Sean Kelly教授的上述前沿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评论,并对凯利教授的批判性质疑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致主持了本次讲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唐热风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院黄翔副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 供稿)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