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学术视点 >> 正文
刘晓力: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
  作者:刘晓力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1    
】【】【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德森(Michael L. Anderson)和罗森博格(Gregg Rosenberg)新近提出的 “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的形式化刻画进行考察,本文指出这种理论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采取了新经验主义立场,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做了独特的说明,因此可以看作与因果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角色语义理论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引进了“标准使用”、“信息假设”等概念,包含了某种循环论证,不仅没有克服流行的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也未能如作者所言对于表征内容给出了一种不依赖于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说明。

关键词:安德森、罗森博格、表征、行动、意向性、表征内容

 

Abstract: Michael L. Anderson and Gregg Rosenberg put forward 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recently, which holds that what a representation does is providing guidance for certain a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ased on the frame of evoluti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Anderson  and  Rosenberg take a neo-empirical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content of representation replacing the intentionality of representation by the intentionality of action. It is a new representation theory that parallel with the causal theory, the teleological semantics and the semantic theory of functional role.However, because of some circular arguments it contains by invoking the notions of standard useand assumption of information”, this theory neither overcomes the fundamental flaws of the popular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nor provides a naturalistic explanation of content of representation independent of intentionality.

Keywords: Michael L. Anderson , Gregg Rosenberg, representation, action , intentionality ,content of representation

 

一、表征的目的是行动

一般来讲,表征(representation)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显现,表征是以某种事物表示其他事物,那么,一事物究竟是如何与另一事物相关的?这就是表征内容和表征的意向性( content and intentionality of representations)问题。说明一个内在表征(inner representation)与它所表示的外部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内容理论(theory of content)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理论大致有三种立场:克里普克(S .Kripke)、普特南(H. Putnam)和福多(J.Fodor)、德莱斯基(F.Dretske)的因果论;密力根(R. Millikan)和帕皮诺(D.Papineau)的目的论语义学(Teleological semantics)和布洛克(N.Block)的功能作用语义理论(Semantic theory of functional role)。其中因果论主张表征内容是由因果-历史条件或因果关系决定的;目的论语义学主张表征内容由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决定;功能角色语义理论则主张表征的内容是由它的功能角色决定的。在人工智能中,这种理论也称程序语义学、计算功能语义学。

当前关于表征理论的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立场是外部论立场,认为表征内容是由远端的外部世界的因果-历史条件决定的。这种理论的一个困境是,无法解释远端的因果历史条件与个体在当下情境中的表征之间并非总是具有直接关联这一事实。同时,在研究进路上,表征内容理论的许多研究者都倡导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用一些自然化的条件来描述和确定意向性关系。但是,这种自然主义进路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表征的不确定性”问题,即所提出的种种刻画意向性关系的自然化条件不能唯一地确定一个内在表征所“意指”的对象。新近,一项颇具竞争力的研究是2004年以来安德森和罗森博格(Michael L. Anderson & Gregg Rosenberg)(简记A&R、或R&A)提出的“表征的指南理论”(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简记GTRAnderson 2005R&A 2004A&R 2008)。这种理论聚焦于行动,将表征的功能解释为主体行动的指南,试图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心理表征的意向性来说明表征内容。所谓“指南”,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认知主体在表征的引导下采取有效应对环境的行动,而这里的行动既包括主体的感知运动过程,也包括心灵的认知过程(motor processe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我认为,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与因果论和目的论和功能角色语义理论相平行的新的表征理论,与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GTR主张,远端的进化历史和因果条件对定位表征内容只起一种间接的作用,而当下情境中的表征对于主体的行动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A&R, 200858)。同时,GTR力求不依赖于流行的表征理论中的“正常功能”(proper functions)、“理想条件”(ideal conditions)和“标准情境”(normal circumstances )概念,对于错误表征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明。

我们知道,任给一个表征,一定是关于某些对象的表征,例如看到烟,会把它当作有火的象征,这是因为烟和火有因果联系,有烟必有火;另一方面,有些作为表征的事物可以成为行动的引导,但表征和被表征的对象之间并无因果必然联系。例如,旅游者手中的地图,可以产生计划行程的心理活动也可指导出行;看到交通灯由绿变红,驾车者会产生知觉表征,引导停车的行动;儿童借助手指学习算术,手指作为数的表征可引导算算术的认知行动,这些表征与被表征对象之间并无必然因果联系。那么,如何说明表征与被表征事物的关系?表征究竟是什么,表征对于主体意味着什么,表征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任何表征理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为克服以往表征理论的不足,A&R从表征与行动的关联入手,引入一系列形式定义精细刻画表征、环境和行动之间的互动,并且指出,这种形式刻画不仅适用于心理表征,稍加修正也同样适用于非心理表征、自然表征和人工表征。他们还假定,这种基于行动来理解表征的立场,其最重要之点是,对于一个针对某对象的行动的理由进行说明时,无需回溯到基于抽象的命题态度的意向性说明(A&R,2008, 67)。通过对GTR及其背景进行充分的审查,我们发现,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the evoluti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基础上的,采取一种新经验主义(neo-empirical approach)路向,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心理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做了独特的说明,确实超越流行的表征理论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同时,由于A&R在说明表征内容的意向性时包含了某种循环;特别是,A&R将行动概念拓展到了既包括感知运动过程,也包括心理的认知过程,在对GTR给出的一系列形式定义时,还额外引入了一个“信息假设”概念,相当于以一系列未加言明的外部条件来确定表征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些无助于对表征的不确定性困境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 GTR仍然未能最终克服流行的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下面首先就A&R给出的GTR的形式刻画进行具体分析。

 

二、GTR理论的形式刻画

A&R引入一套基本词汇,建立了一个三元组来表示主体的行动:<A Asupp , C Acirc , Focus>,它表示主体在境况C发起的具有焦点F的、由表征所引导的关于某对象E的行动A。其中Asupp 是由某个例T支持的主体行动的类Acirc是主体能够采取一系列行动的一个确定的境况类。其中,个例、类型、对象、主体和境况的定义如下(A&R 2008,69):

一个个例(token是任何一个有历史、有定位的实体(entity)。

一个类型( type 是基于自然的相似性量度分类方法得到的任何一个类或一个模糊集。

一个对象(entity是任何能够被表征的东西,包括性质、具体的个例、事物的某个侧面、事态、数等。

一个主体subject)是任何使用表征的认知引擎(representation -consuming cognitive engine)。一个主体成为一个表征使用者(representation consumer),必须能够以合理的、目标导向的方式与世界交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从认知系统的个例那里接受行动的指导。

 按照A&R,一个对象称其为认知主体,必须是能动的施动者,必须有适合环境、由环境选择、在个体的进化中与环境交互作用。因此,表征也一定是主体在如下定义的特殊境况中的表征:

一个境况(circumstance 是主体自身的所有情境的综合,由主体的内部状态,包括主体的身体变化、历史记录、表征、期望、优先性、价值、行动的选择、与群体和谐的自我评价、如何行动的程序性知识、运动模式和主体当下所处的环境等因素构成。

同时,A&R假定,存在标准方式使用个例和类型作为引导行动的表征:

一个主体以标准的方式使用(standardly use)个例或类型来为其在特定情境中,针对一个对象E采取的行动提供引导,当且仅当,在给定的境况C中,主体对使用这个个例为针对E的行动提供引导有一种持久的、有意识的偏好或者条件反射。例如青蛙捕食会去追踪一个移动的小黑点;在马路上驾驶车辆的司机看见红灯会停车。因此,为了有利生存,青蛙对移动的小黑点和司机对于红灯的引导有一种持久的、有意识的偏好或者条件反射。

这里,人们自然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不用于指导行动的心理表征?实际上,在GTR中,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是作者特别指出的,(1)严格讲,一事物只有当它能够为一个主体采取与某些对象相关的行动提供引导作用,才有资格充当表征;显然,这里的表征是通常意义上表征的一个子类,它排除了,例如,只在审美意义上的、沉思式的、纯反思的、不导致感知运动的心理表征。(2GTR所定义的行动,除了包括感知运动过程,还包括在意图控制下的对感知运动有实际影响的心理过程。因此,行动都是具有意向性的行动,这就排除了单纯的神经活动、或本能的、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动作(act),因此,不能用于指导如下定义的两类行动的表征,不称其为GTR式表征:

一个行动 (action可以是感知运动过程也可以是认知过程,其中,

   一个感知运动过程(motor process是一个行动,当且仅当它在感知运动或认知过程的反馈控制下是主动的,能够实际地引起或调节有机体的变化或外部世界的变化。A&R反对感知仅仅是被动接收外部刺激,感知一定包括主动的施动(agency)。(A&R 2008,65

一个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个行动,当且仅当它是一个在意图控制下的心理过程,它对环境的影响是能够引导感知运动过程。如果一个行动是能够通过注意、短时记忆、评价、赞同和反对、实践学习、有意识的监控、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等去改变什么的过程,它就可以称其为在意图控制下的一种认知过程。

那么,主体为何发起行动,主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完成目标,主体为什么会将某物作为行动指南? 为回答这些问题,A&R引入了三个重要概念:行动焦点、动机理由和信息假设 (A&R 2008,71-73)

发起一个关于对象E的行动,当且仅当:(1)它或者是一个感知运动过程,E是处在外部世界的、在主体控制下的被有意关注或有意改变的焦点;(2)或者,它是为了改变原有的值或在两种备选行动中做出决定,以发现和确认某些事实的认知过程。

如果这个认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主体的行动提供指南,必定有一个关于E信息假设information hypothesis)。而且这个信息假设比起其他并非与E相关的行动而言,能为激发行动提供动机理由motivating  reason)。

这里,所谓信息假设,是为激发主体的行动提供动机理由的,动机理由不是因果效力。但何为信息假设,A&R的阐述是相当模糊的:“一个信息假设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操作环境下与表征对象的实际操作相关的设备管理控制和时间调度程序” (A&R200873)。 A&R是想通过信息假设的引进表明,主体采取聚焦某对象的行动,就是主体借用工具与环境的互动把语义内容赋予了行动。它的引入是为了说明为何一个表征恰好为在当下情境中发起某行动提供引导,以及知道如何行动(know how)。我们后面将详细分析,A&R引入的信息假设是系统之外的一个假设,信息假设本身显然已经包含了表征的语义内容,但是,因为主体在不同情境中的“操作环境”是依赖外部世界的,信息假设必定附加了外部世界的一些未能言明的条件,这是GTR理论 一个漏洞。

下面来看A&R是如何给出“一个个例 T为主体 S在个例情境 C中表征一个对象E,就是 T S在个例情境C中追踪E”这个定义的。

根据GTR,行动一定是在境况类中的特定情境下由个例引导的行动。一般来讲,给定个例T会支持一个与某种境况C相关的行动的类,一个系统会使用这个个例作为在境况C中行动的指南。这个行动类是由系统所有在境况C中发起或进行调整的一系列行动组成的类,而系统正是由于处理了个例T,才在境况C下发起或调整其行动。如果用Asupp来标记主体使用个例T作为支持、在境况C下所采取的行动类,就可以初步定义行动和表征的关系:

一个行动A是由主体S在境况C中采用个例T作为支持的行动类Asupp中的元素,当且仅当,处在C中的S将使用T作为发起行动A或确定以什么方式采取行动A的指南。

既然主体处在特殊境况中,主体并不随意发起行动,Asupp类中每个行动都有相关的能够触发行动的各种境况,由这些境况构成一个确定的境况类,记作Acire

于是,正如本节最初给出的,三元组 <A Asupp C Acirc Focus> 表示在境况C发起的具有焦点F的由表征支持的行动。这个三元组还提供了一个反事实行动A的所有场景的类,记作scenes。这样,在个例T指导下的主体的一系列行动,就是由T参与的一系列场景组成的类,这恰似剧场中正在上演的某一剧目的一幕幕剧情。

由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主体在发起行动和调整行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审时度势,变换焦点,因此只有一个个例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扩大能够使用更多个例的境况,需要有一些候选的焦点和候选的行动来调节主要行动和Acirc中的焦点和行动。这些个例有与给定的Acirc中的焦点和个例进行协调的功能。最终,按照GTR,表征就是在如下意义上的对象追踪(trackingA&R,2008,77):

一个个例T为主体S在一个个例情境(token circumstancesC中追踪一个对象E,当且仅当,T以标准的方式用于为S在情境C中关于E的行动A提供指南。

一个个例 T为主体 S在个例情境 C中表征一个对象E,当且仅当T S在个例情境C中追踪E提供引导。

至此,我们看到,通过表征与行动的这样一种关联,GTR精细地刻画了什么是在表征引导下的行动,即把行动的责任分配给了表征内容的媒介物(焦点),加上表征个例和一个担负着语义解释的编码器,这个编码器对确定一个主体为什么会采取行动给出语义解释,编码器的任务即由信息假设决定。显然,A&R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聚焦行动的关于表征内容的形式说明。依照GTR的形式刻画,可以对以下两个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1.遇红灯停车

1情境:驾驶员的个例表征处在如下一系列情境中:她正在驾车、她相关的实践知识、使她能够胜任驾车的感知运动技能,以及她希望避免交通事故保证安全的愿望。(2行动:在这些情境中,停车是定义中的感知行动。(3行动相关于……:按照定义,她的行动是与交通灯相关的,由于有一个“遇红灯停车”的信息假设:红灯为停车提供了激发行动的理由。(4提供指南:作为个例表征的由绿变红的交通灯状态为在相关情境中的行动提供了引导,因为这个个例的性质(是不是红灯状态)过去被用于按交通灯规定驾车的有关行动。

2. 小安娜解数学题:2个苹果+3个苹果=

1情境:小安娜当下的个例表征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在其他场合她曾有过被指派解一个算术题的知识、她能决定怎么找到问题的答案、她有关于怎么数手指的知识、她先前有用数手指方法作简单加法的能力。(2行动: 在这些情境中,她解算术题是一个按照定义的认知过程的行动。(3相关于……:她的行动是关于数235的,“她的手指会提供她关于数235的信息”这个信息假设是激发她数手指做计算的理由。(4提供指南:个例手指提供了在这些情境中相关于数235的行动引导,由于这些个例曾用于辨别各种可能的答案,按照定义,每个手指都为供选择的一系列认知过程类的行动提供了表征,作为计算指南的个例的性质都包括在手指所表示的性质中了。

 

 

三、以“行动按意图失败”说明表征错误

A&R曾声称,所以采取这种以行动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来说明表征内容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是期望正确理解为什么发起关于某对象的行动时,无需回溯到心理意向性的说明(R&A.2004, 20)。但是,我们即将看到,当A&R用这种理论说明错误表征时将遇到一定的理论困境。

一般来讲,似乎只有人的心灵才会发生表征错误(例如把远处的牛看成马),因果规律支配的自然界本身是没有表征错误的。因此在心灵哲学中,任何完备的表征理论都应当能够解释表征错误的现象。在流行的理论中,福多、德莱斯基、密力根、帕皮诺等分别提出了因果论和目的论等有影响的表征理论说明错误表征(可参见K.Neander 2008、田平,2000、叶锋2008)。例如,福多主张用因果事件说明心理表征与外部对象的关联,心理表征的类型所表征的对象是这一类型的个例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马”这一类的心理表征之所以表征马,是由于“马”这个表征个例是由外部的具体对象马引起的。他特别以“非对称性依赖(asymmetric dependence)”概念说明错误表征。例如,远处出现的一匹导致’的表征是由一种因果关联决定的,这种因果关联是非对称地依赖于马导致‘马’的因果事件的。福多的理论受到的质疑之点是,无法解释表征与个体身处当下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的关联。德莱斯基最先将心理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关系分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关系,还将表征的意义看作是表征载有特定信息的内在功能。例如,生物系统的内在概念是由系统本身的生物需要产生的,而且是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确定下来的。他划分了学习阶段和使用阶段的表征,具有表征和错误表征能力的系统必须是有联想能力的处理信息的复杂系统。学习使得内在表征获得了某种正常表征的功能,所谓的“正常功能”指的是有益于生物体生存的、被自然进化选择出的功能。如心脏的正常功能是使得血液循环。同样,表示马是作为表征的概念‘马’正常功能。当‘马’与外部世界的实体马对应时,这一正常功能得以实现;而当远处的一匹导致在我们的内心显现时,它意味着‘马’正常功能的丧失。因此,错误表征就是正常功能的丧失。这一理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福多质疑的“正常功能的不确定性”,因为,“有益于生物体生存的功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无法解决如何确定表征与外部对象的关联的“析取问题”。遵循目的论语义学的帕皮诺把错误表征解释为由于欲望的不能满足,欲望的满足条件是作为欲望的正常生物功能的效果:一个信念所表示的事态是这样一个条件,它的成立使得相关的欲望与其结合导致的行动会产生欲望的满足条件,由此实现欲望的正常功能;错误表征则对应于欲望的满足条件不能实现,因此不能实现欲望的正常功能。这里的“正常功能”是指进化中选择出的有益于生物体保存基因的功能。密力根从生物目的论立场把表征、思想、语言都看作生物范畴,主张从这些生物范畴在进化历史中的规范条件制约的正常功能以及表征的使用者和解释者的共生关系来理解表征。密力根首先引入了由进化选择出的生物体的正常机制(Normal mechanism) 的概念,正常机制决定了一个内在表征的产生者所产生的内在表征,正常机制使得内在表征的使用者可以解释、利用这个对应关系,以实现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内在表征所表示的,是使得内在表征的产生-使用能够完成生物体的正常功能所对应的外部条件;错误表征则对应于正常功能的失效。

与以上各种说明不同,GTR则以“行动按意图失败”来说明表征错误。一个表征是错误的,就是指它为主体当下的感知运动或认知行动的失败提供了指南。形式化为如下定义(R&A,2004,30)

一个行动A按照意图失败了,当且仅当,

1A是感知运动过程,或者没有产生合意图的变化,或者没有在控制下产生合意图的程序;(2A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a)它错误地确认了一个表征,或者,(b)它确认一个错误表征不是错的;或者,(c)以主体后来后悔的方式改变了一个值;或者,(d)推荐了一系列失败的行动。

一个关于E的行动A由于表征R按意图失败了,当且仅当如下六款同时满足,(1A失败了;(2)主体采取了与E相关的行动A;(3R提供了针对E的指南;(4R具有某特性F;(5)具有特性FR表征了具有性质PE;(6A失败了是由于E不具有性质F

一个个例表征R对于主体S在个例情境C中的行动A是错误表征,当且仅当,SC情境下由于R采取了按意图失败的行动A

A&R申明的,这种立足于感知与行动对错误表征的说明,是以表征的“当下功能”替代了“正常功能”的一种新说明。

 

四、进化-涉身性认知与表征

A&R对表征-行动的说明既有对各表征理论的吸收也有对它们的改造。实际上,从A&R发表的一系列结果所显示的背景来看,GTR的哲学背景是进化-涉身认知理论和自然化表征理论的混合,其主要来源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普瑞兹(J.Prinz)等人的新经验主义,这种理论强调知觉在认知中具有首要地位,认知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有效生存采取的行动,任何行动都是具有意向性的主动施动; (2)密力根和帕皮诺的目的论语义学,主张心理表征与外部事物之间的意向性关联是由生物机制决定和调节的。(3)由克拉克(Andy Clark)和查尔莫斯(David Chalmers)(Clark 19982008 Clark& & Chalmers 1998)、威尔逊(F.Wilson)( Wilson 2002 ),以及安德森和罗森伯格与他们共同分享的进化-涉身认知理论(theory of evolutionary- embodied cognition)(Anderson2003,2005,2005a,R&A 2004,A&R 2008)。特别是安德森试图对“表征是从非表征的行动突现出来”的观点提供一种进化-涉身认知框架下的论证。依照A&R,进化发展的遗产是物理器官、感知能力和心理(如记忆)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和结构的总和,其中每一部分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表征是为了更灵活更有效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功能,认知是有机体在应对环境过程中工具的进化,因此刻画认知的关键词项是:工具、进化、有机体、应对和环境(A&R200859-60)。这种进化-涉身认知理论还有如下一些基本假定:

  1)像其他适应性行为一样,认知有自身的进化历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功能;(2)更重要的是,由于认知进化根本上是适应性进化,有机体是通过更有效地应对环境来实现有利生存和成功繁衍的目的。(3)认知是在特殊环境中进化的,解决生存挑战的问题要靠利用这些特殊环境的具体结构和某些具有持久性的外部特性。(4)认知进化是在具有特殊物理特性的有机体中发生的,因此,为了认知目的,某种具有给定结构特征的身体可以型塑和利用这些特性。认知就是由物理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和控制行动。因此,心灵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身体的控制系统,例如灵长类和人的手与大脑的进化,就是物理特性和认知特性协同进化的结果。(5)认知进化是在先前已有的本能、习惯、需要、目的等等集合中展开的,认知过程是利用这些可能性和倾向与环境打交道的过程,……(Anderson 2005a,2-3)。

GTR的理论中,A&R特别借用粘液菌(slime mold)和青蛙捕食的进化论和生物学结果说明进化-涉身说的意义。例如,在有机体与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有利生存保存基因繁衍后代,青蛙会在环境中建立起或进化出一个独特的作为表征系统的注册记录系统。一般来讲,一个重要的机制是,有机体是靠生物体内部的这种注册记录系统引导它们的行动(A&R 2008,60-67)。

例如,粘液菌有一个奇特的生命周期,最初是以单细胞阿米巴形式存在,受到饥饿刺激时会聚集成含100,000个细胞的细胞团,变成鼻涕虫(slug),这时它的行为就像一个单个有机体,最后演变成一个子实体,生出茎和孢子(一种小的通常是单细胞的再生体),再把孢子向周围传播,进入新的生命周期。正是在鼻涕虫阶段,通过环腺苷酸(cAMP)的作用,它们按照趋光性倾向,以及PH值和温度的引导调整到适合繁衍的位置。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它的趋光性行为。尽管它们身上没有发达的传感器和光的信号传输系统,光源仍然引导它们准确地行为。这时,光是它们行为的引导。依照安德森,鼻涕虫的本能和环境的作用显示出存在一种前表征的选择环境。

来自Ingle (1991)Milner and Goodale(1995)关于青蛙捕食的实验结果表明(参见Anderson 20055-15 A&R 200859-66),当一个移动着的小黑点进入青蛙视线,它会移动身体去捕捉它,如果是太大或者比背景亮的物体,青蛙会躲开它也不会去追踪它。引起这类行动的机制是:青蛙认为可能是苍蝇的移动的小黑点作为刺激物,引起了典型的“class II”视网膜细胞激发模式使青蛙移动身体。这种移动曾经在进化中通过内在的、深层的自我驱动的程序不断地记录在青蛙身体内部。对由小黑点产生的视网膜刺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断在认知系统中被记录,通常青蛙可以娴熟地使用这些记录,系统通过在情境中激发它去指导青蛙以标准的捕食方式行动。相比之下,粘液菌没有这样的作为媒介的在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中的注册记录。

从表征与行动的关联看,A&R认为,一个注册记录是一个独特的内部状态,它在某类身体的感知器官的变化中形成,而且这种变化是由行为控制系统操控的。有理由相信,注册记录是有完整特征的表征的进化祖先,也因此是典型的一种表征。对于表征-行动理论,它至少有两方面涵义:(1)首先,感知是探测工具;其次,感知要有利行动,感知不是被动接受来自环境的抽象特性,它是主动的、高选择性的、目标导向的、有计划地被认知主体当下的目标所引导的,因此是主动施动的。(2)感知的首要任务不是建构客观模型(有机体从不建构模型),而是寻求行动的机会。有机体受表征引导行动时,面对的不是利用世界的因果效力达到目的,而是取决于他当前获得对环境进行综合控制的程度(A&R 200865)。因此,知觉的域总是行动的域。感知世界总是直接与认知主体当下的行动选择有关。用共舞的观点看,世界被看作不断地向主体的一系列行动发出邀请(Anderson 2005, 2)。安德森相信,这正是在进化-涉身理论框架下对表征起源的一种自然主义说明。

 

五、GTR理论的内在缺陷

在当今各种表征理论中,无论是因果理论还是目的论理论,除福多的观点外,他们的共同点是诉诸于因果-历史解释,主张表征的意向内容是依赖于远端的外部因果历史条件的。显然,GTR与以往进路不同的关键之点是,不认为远端的、与主体当下感知运动和心理状态无关的因果-历史条件能够充分说明表征与表征对象的语义关联,而主张以对个体行动是否提供实时的引导来说明这样一种关系。所采取的新经验主义进路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打破心理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决然分界。(2)聚焦于行动,强调认知的目的是当下情境中审时度势的行动;(3)强调感知和认知过程都是主动的施动,感知的域就是行动的域。 (4)反对以心灵为核心的,建基在抽象命题态度上的抽象理性的说明,尽可能用自然化的条件来刻画表征内容。(5)倾向建构一种交互式的基于感知和行动优先的表征内容理论。

这些理论特征无疑对流行的表征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补充,甚至可以看做与因果论、目的论和功能角色语义理论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

那么, A&R的这种说明是自洽的吗?自然主义者能够承认这种说明是避免循环的一种完全自然化的说明吗?这种说明真正摆脱了流行的因果-历史条件解释理论的局限了吗?

依照前面的阐述,我们看到,在剔除了流行的“正常功能”、“理想条件”的同时,A&R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塞进了诸如“信息假设”、“表征的标准使用”、“依意图失败的行动”等内容。我们将指出,这些关键内容的引进有三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首先,其中隐含了意向性,因此陷入了循环论证。其次,它们的引入使整个GTR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主义说明,因为其中既没有排除意向性词汇,也没有以自然化的条件消解掉意向性。最后,GTR并没有完全克服流行理论的表征不确定性理论困境。下面我们给出具体分析。

A&R关于 “个例的标准使用”的形式定义,在给定的境况中,主体对使用这个个例为某行动提供引导,“有一种持久的、有意识的偏好或者条件反射”。其中的“有意识的偏好”显然是包含意向性的,因为人们对有意识偏好的理解依赖于对意向性的理解。例如,如果主体的行动是市场中的消费行为的话,有意识的偏好是由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偏好是由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条件决定的,消费的欲望必定意向性地指向了那个欲望满足的条件。因此“有意识的偏好”的说明依然没能消解掉意向性。同样,GTR将错误表征解释为一个个体在当下情境中的行动“依照意图是失败的”,自然也预设了主体意图所意向性地指向的那个意图所满足的条件,即预设了主体当下的命题态度,也就预设了意向性关系而陷入了自我循环。然而,对于有意识的偏好、意图和意向性关系,究竟如何对应于它的满足条件,如何可以转换为“追踪焦点的表征”作者则语焉不详。可见,“标准使用”隐含了某些未言明的规范性条件,因此对于GTR是否提供了避免循环的,不依赖于心理意向性对表征进行自然主义的说明,我们已经有了答案。下面我们通过对“信息假设”的分析来看,GTR能否克服流行的表征不确定性的局限?

如果我们如作者所言那样,承认“认知进化根本上是能够提供有利生存条件的适应性进化,一种生物通过一代代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其独特的,非表征的,行动-导向的身体状态能逐渐进化成一种内部的注册系统,成为表征消费的认知系统,这个注册系统可以产生类似认知上有意义的表征状态,从而使主体采取更有利的身体状态为行动提供引导”,那么,这样的注册系统如何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内在表征所意向性地指向的外部对象?对于一个个体来讲,适合有效生存的注册系统如何为一个行动变换为另一个行动提供有效的动机理由?A&R的回答只能是,这种理由是由信息假设决定的,而且信息假设是包含在注册系统之中的。

但从前述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引入信息假设的目的之一确实是为了解决这个不确定性问题,但在我看来,信息假设并不能包含在注册系统中,它更像一个为主体行动“提供动机理由”的 “外部立法装置”,而这个立法装置的功能必定由一系列外部的未予明确的规范条件设定,而那些规范性条件又不可能仅仅由当下主体所处环境的条件决定,例如,对人类行动者而言,一些需要进行伦理判断之后才能采取的行动,还依赖于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人已有的知识、信念与意图,以及社会的各种规范。这一系列外部的未言明的条件如何能 “唯一确定”一个内在表征所意向性指向的动能,它们如何能与一个个体当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直接关联,是信息假设不能完全解释的。例如,为什么“红灯亮要停车”会为驾车者停车提供动机理由,搬弄两个手指和三个手指可以计算2个苹果加3个苹果,这些信息假设是如何内化在生物的注册系统中的?!我不得不相信,信息假设的引入不过是A&R对阐明语义机制的一种不成功的策略。

当然,信息假设的引进应当还有另一个目的。因为A&R确实感到了,在说明表征的内容与意向性时,密立根等人的目的论语义学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只能说明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主体的内在表征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语义关联;德莱斯基也没有完全回答,具有非派生能力的物质系统为什么能够错误表征外部环境这个更为深刻的问题。GTR的作者们希望另辟蹊径,从倡导强调感知和经验优先性的新经验主义、打破心理世界与外部经验世界的严格分界的进路出发,在对 GTR的形式定义中,对行动做了较为宽泛的拓展,既包括了主体的感知运动也包括了认知活动,并声称这一形式化理论稍作修正将既适合人类心理表征、也适合自然表征和人工表征,期望这种拓展能够消除感知系统和认知系统在表征层面的差别,因此自然期望他们的信息假设具有更大的通用性。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过度扩展又隐含了新的假定。如果期望具有更大通用性的表征来引导具有更宽泛意义的行动,我们还必须如毕克哈特(M. H. Bickhard)那样,要额外假设存在既适用于人类有机体又适用于其他生命有机体、甚至也适用于人工造物的通用的表征机制(Bickhard1993)。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假设目前仍然是缺乏充分依据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GTR是包含内在理论困境的,目前是不能完全令人接受的。

 

 

参考文献

AndersonM. L. 2003,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149 ,  Issue 1 , 91 130

AndersonM. L. 2005, Representation, evolution, and embodimentD. Smith (ed)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the Central Problems of Cognitive Science, a special issue of Theoria et Historia Scientiarum 9(1),  http://cogprints.org/3947/1/THS_2005.pdf

AndersonM. L. 2005a, How to study the mind: A introduction to embodied cognition, http://www.agcognition.org/papers/bes_ec.pdf

Anderson, M. L. and Rosenberg, G. 2008Content and action: 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 Winter and Spring , Volume.29,  Numbers 1 and 2, 55-86.

Bickhard, M. H. 1993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in humans and machin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5, Issue 4 October 1993 ,  285-333. http://courses.media.mit.edu/2004spring/mas966/Bickhard%201993.pdf

Fodor, J.1990  A Theeory of Content and Other Essays,The MIT Press.

Neander, Karen 2008, Mental Represent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ntal-representation/

DavidPitt 2004Teleological Theorie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tent-teleological/

Rosenberg, G. A Place for Consciousness: Prob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Natural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Rosenberg, G. and Anderson, M.L. 200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49(1): 91-130

Rosenberg, G. and Anderson, M. L. 2004Content and action: The guidanc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3.6701&rep=rep1&type=pdf

田平2000,《自然化的心灵》,湖南教育出版社。

叶峰2008当前表征内容理论的难点与一个解决方案”,《外国哲学》第19辑,商务印书馆。

 

注释:

 1、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认知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的资助。文中主要内容曾在20108月“第七届国际认知科学大会”的philosophy of Mind分组会上报告。感谢在与我的博士生郁锋和唐敏进行讨论时,他们对我的批评和建议。

 2、例如,让一台与几台打印机连接的主机完成“打印一份文件”的任务,计算机需要执行一系列程序,包括寻找合适的打印机、从执行主机指令到执行打印机指令,这其中需要设备管理、时间调度、操作协议等一系列信息假设。

3、 A&R还给出了不存在的对象、虚构对象和抽象对象的表征,这里略去不谈。

 

此文载于《哲学研究》2010-11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