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教研室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高阶研讨会综述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21    
】【】【

 

2013年9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承办的“哲学分析论坛:‘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高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胜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分析》编辑部等40多名科技哲学界学术带头人或资深教授参加会议,围绕“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这一主题,对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图书馆馆长刘大椿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进行了热烈而又富有成效地讨论。本次会议以刘大椿的一系列论著尤其是《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的兴起和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思想》)为评论对象,先请评论人阅读和提前写出评论论文,再组织会议研讨,并请刘大椿回应。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刘永谋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成素梅研究员以及刘大椿教授做了简短的致辞。郝立新指出,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哲学界认真审视“如何看待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成素梅介绍了“《哲学分析》论坛”的来由和现行运行状况,认为现在中国哲学界不能简单一味的介绍西方哲学或哲学家,更应该注重介绍和发展我国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刘大椿指出了选择“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这一主题的背景和原因。

上午的主题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王伯鲁教授和《哲学分析》韦海波编辑主持。

首先,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进行了题为“走向第二种科学哲学”的主题发言。吴国盛指出,由于正统的科学哲学强调“辩护”和“发现”的分离,着眼于“辩护”,而将“发现”排除在外。因此,科学哲学应该从知识论走向存在论,从而实现彻底的批判,走向第二种科学哲学。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是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他以“马克思‘两条道路’视野下的科学哲学”为题,着重剖析了马克思“两条道路”的关键转折处——“最贴近的规定”。“最贴近的规定”是通过抽象分析、归纳等获得的,与个别、语境和主体无关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当代科学哲学领域“乱象丛生”,而对马克思的“两条道路”将有助于梳理这一“乱象”。

第三位主题发言人是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他以“评刘大椿教授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为题,赞同刘大椿先生的观点,认为《思想》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它全面、典范而深刻地梳理了正统科学哲学之后新科学哲学发展的脉络和演变,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但是,对于某些具体的论题或观点,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做了题为“辩护时难度更难——关于科学哲学之审度策略的‘审度’”的主题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刘大椿教授的“审度的科学哲学”,认为它为当代科学哲学的纷争提供了一个带有东方特色的策略,属于取两用中之道,亦可看作是科学哲学探索的“第三条道路”。但是,审度由于其“高阶”态而可能会遇更大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第五位主题发言人是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题目是“超越辩护与批判:寻找科学哲学反思的新取向”。他结合刘大椿先生的学术史,认为超越辩护和批评的激烈辩驳,确立“一种比较宽容的、平和的、但不失基本坚持的科学哲学倾向”,实现“对科学从辩护、批评到审度的转换”,这是当今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下午的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劲杨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林坚编审主持。

首先由成素梅研究员进行主题发言,题目为“科学哲学:脉络与走向——兼评刘大椿的科学哲学观”。她充分肯定了刘大椿先生科学哲学的发展概括为对科学进行辩护、对科学进行批判和对科学进行审度这三种阶段或三种视域的观点,认为这种概括把握了科学哲学的整个脉络,揭示了纷繁复杂的不同流派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为合理地理解科技时代的科学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线索。

第二位主题发言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副研究员,题目是“从科学活动论到对科学的审度”。他认为,刘大椿教授的“审度的科学哲学”是对当代科学哲学日益关注具体科学与科学的实践性这一趋势的精准把握,也是中国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哲学新趋势做出的重要回应之一。

第三位主题发言人中科学院大学肖显静教授,题目是“科学以及科学文化的‘文化缺失’与‘文化回复’——刘大椿先生的《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读后”。他认为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的僭越,从而使“科学文化”缺失文化。对于“科学文化”缺失文化这一现象,他认为应该进行“文化回复”。

自由发言和讨论分为上午板块和下午板块。在上午的自由发言和讨论中,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学孟建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刘海波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李永乐博士、中国社科院娄伟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邬晓燕副教授、林坚、刘劲杨、王伯鲁、刘永谋以及各位主题发言人、参会的研究生进行了精彩的评论、提问和回应。

最后,对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和讨论,刘大椿先生做了必要的总结和回应。然后,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刘大椿先生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哲学的发展旅程,尤其是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上的情况。从自然辩证法到科技哲学,中国的科技哲学事业曾经走在思想解放的最前沿,之后又一直与改革开放事业紧密相连,在中国当代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老一辈学人筚路蓝缕,顺应时代,弘扬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引介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科学哲学研究应该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此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科学技术本身不断在流变,科技哲学必然不断变化,而中国也不断在发展,与之相呼应的中国科技哲学必须要不断发展。今天中国科技哲学界的学人,应该开始新的征程,在全面与世界同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自己的东西,把科技哲学事业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供稿)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