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著作出版 >> 正文
刘大椿等著《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
  作者:pstruc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0    
】【】【

  

 

  • 书名: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2017101)
  • 精装: 662
  • 作者:刘大椿等

内容简介:

本书倡导对科技持审度的观点,通过多重审度找到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科技的答案。全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选取历史实践的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科技审度,揭示它的现代意义;二是全面审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区分其合理性与谬误;三是回应当下科学技术论研究所引发的问题与争论,尝试构建恰当的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等发表论文160余篇。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目录

导言
一、应当怎样看待科技?
二、应当怎样看待既有科技哲学?
三、科技哲学应当如何因应世变以面对科技未来?

第一卷 马克思的科技审度

第一篇 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和技术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的定位
一、边界模糊的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与技术的多重关系
三、科学技术的演变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中的科学技术
一、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技术
二、资本暴力下的科学技术
三、自由愿景中的科学技术

第二篇 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焦点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与自然力的征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异化
一、科学的物化与技术的异化
二、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自由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本质的生成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

第二卷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第三篇 科学主义的悖论
第六章 科学主义的兴起
一、告别神学,脱离哲学,走向舞台中心
二、信心和力量源于主客二分
三、工具主义:科学王国的独立宣言
第七章 工具理性的扩张
一、对普遍性、客观性的向往
二、对精致性、完备性的追求
三、工具理性的彰显与价值理性的迷失
第八章 乐观主义:科技万能论
一、科学进步观:科学合理性的一个辩护
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三、面对现代性危机的科技救世论
第九章 悲观主义:无奈的恶之花
一、增长的极限凸显盛世危情
二、生态危机与科技悲观论
三、明天的牛奶在哪里?

第四篇 反科学主义的滥觞
第十章 科学的危机与非理性主义的萌生
一、科学危机与科学乌托邦的破灭
二、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态
三、非理性主义合法性的论辩
第十一章 解构唯科学主义的路径及其反思
一、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二、对绝对科学观的质疑
三、以后现代主义对抗现代主义

第三卷 多元开放的科技世界

第五篇 互补的价值选择
第十二章 多元化的价值选择
一、科技价值趋向的形成与转变
二、从单向度的人到多元视角
三、多元性与互补性
第十三章 客观性与独特性
一、客观性与独特性并行
二、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
三、生活世界的文化基础
第十四章 普遍性与地方性
一、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关联
二、中心与边缘的嬗变
三、中医、风水及其他
第十五章 理性与非理性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消长
三、科技的文化自觉与人文价值回归

第六篇 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第十六章 科学文化的迷失与觉醒
一、正统的科学文化形态与人性的迷失
二、宽容的文化理念的兴起
三、文化邦联中的新风
第十七章 文化科学的开放性重建
一、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
二、求真、向善、臻美、达圣的和谐统一
三、构建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