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网 >> 人大科哲 >> 学界交流 >> 著作出版 >> 正文
刘大椿等著 《分殊科学哲学史》出版
  作者:pst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14    
】【】【

 

 

 

书名:分殊科学哲学史

作者:刘大椿 等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1 (201711)

外文书名: A History of Speci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平装: 575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编辑推荐

首次系统梳理分支科学哲学发展历史

将哲学的反思立足于科学探究的现有结果,聚焦于具体的科学内容

大胆超越各种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上的对立

对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实践展开更加开放和更具启发性的哲学反思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一般科学哲学史》等。

 

 

目录

 

前言

上篇分支科学哲学史

第一章数学哲学史

第一节数学哲学的源流

一、万物皆数

二、数的本原是元一

三、事物与数的关系

第二节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数学

一、柏拉图论数学

二、亚里士多德论数学

小结

第三节康德与穆勒的数学哲学

一、哲学背景

二、康德的理性主义数学哲学

三、穆勒的经验主义数学哲学

小结

第四节数学基础危机与三大主义

一、逻辑主义

二、直觉主义

三、形式主义

小结

第五节数学哲学的当代趋势

一、本体论问题的模型论应用

二、认识论难题的语境进路

三、方法论的自然主义整体论分析

四、二阶逻辑可公理化问题的求解

五、数学实践哲学的兴起

第二章物理学哲学史

第一节物理学哲学基础的形成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物理学》

二、牛顿力学创立者们的物理学思想

三、近代物理学革命与物理学哲学的形成

第二节相对论与时空哲学问题

一、从动力学理论到几何化理论

二、时空的本体论问题

三、时空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四、时间指向与宇宙学

第三节量子理论的解释与相关哲学问题

一、量子力学的发展及相互竞争的解释

二、量子力学哲学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现代物理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一、弦理论的认识论问题

二、暗物质和暗能量

三、结构实在论

四、物理学哲学的趋势

五、一般科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的互动

第三章生物学哲学史

第一节生物学哲学的缘起

一、古希腊关于生命本质和生物学方法的思考

二、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提纲

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方法论

第二节机械论哲学中的生命本质观

一、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危机

二、布丰的博物学传统

三、生命组织形式的目的论

第三节生命起源争论与达尔文主义

一、自然分类和自然选择的哲学争论

二、实验生物学兴起与生物学哲学的成长

三、进化论及其哲学论争

第四节生物学哲学的现代进展

一、逻辑经验主义与现代生物学哲学

二、现代生物学哲学研究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现代生物学哲学研究的特征

第四章系统科学哲学史

第一节系统科学哲学的肇始

一、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第二节当代系统研究运动的进路

一、第一条进路:动力学系统理论研究

二、第二条进路:系统科学研究

三、第三条进路:复杂系统理论研究

四、第四条进路:控制论研究

五、第五条进路:与复杂性和系统科学相关的

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研究

第三节复杂系统哲学领域的大家

一、一些重要的复杂系统哲学家

二、一些国际系统学术机构的名称与网址

第四节复杂性系统科学哲学的展开

一、复杂系统的本体论

二、复杂系统的认识论

三、复杂系统的方法论

第五章认知科学哲学史

第一节认知科学哲学的源流

一、认知科学的诞生

二、第一代认知科学哲学:计算主义

三、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纲领

第二节认知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

一、认知与身心问题

二、认知与意识问题

三、认知与表征问题

第三节人工智能的哲学

一、经典人工智能及其遇到的问题

二、从行为主义到联结主义

三、人工生命的兴起

四、人工智能的实在性问题

第四节哲学视野中的认知科学

一、认知科学与现象学

二、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

三、认知科学的前沿问题

第六章社会科学哲学史

第一节1819世纪社会科学哲学的奠基

一、苏格兰启蒙运动

二、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精神科学与“方法论大战”

四、韦伯:理解与理想类型

第二节20世纪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潮

一、纽拉特与统一科学纲领

二、标准观点:波普尔、亨普尔与内格尔

三、解释主义的复兴:温奇、泰勒与吉尔茨

四、批判理论:解释主义脉络的变奏

五、社会机制:方法论一元论的新进展

第三节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流变

一、反身性

二、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

三、理性选择理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四、建构论与实在论

五、结语:社会科学哲学的知识社会学转向

 

 

 

关于科学哲学的一般历史发展,此前在年初出版的《一般科学哲学史》中已详加论述。本书欲着重处理的,乃是以各重要分支科学为反思对象的分支科学哲学发展历史,以及以一些特殊的科学哲学问题为焦点的论争和思想演变的历史。由于是把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故将本书定名为《分殊科学哲学史》。

 

分支科学哲学史

分支科学哲学旨在对各分支学科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一方面重点探讨诸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认知科学、地球科学、医学科学、农林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哲学问题,追问其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把握具体科学与哲学之关系及其演变;另一方面以某些专门学科——例如社会科学——的本质、合法性及历史文化语境为切入点,透视科学哲学在这些学科领域的拓展,厘清其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态势。分支科学哲学史,顾名思义,是针对各个分支科学的发展及其哲学层面的反思,去努力刻画清晰的历史轨迹。由于科学的分支学科浩繁,不可能穷尽,因而本书只着眼于那些最基本的学科分支,只能算是部分分支科学哲学史。确切地说,所涉猎的分支是:数学哲学史、物理学哲学史、生物学哲学史、系统科学哲学史、认知科学哲学史、社会科学哲学史。

近年来,科学哲学呈现明显的发散性发展态势,科学哲学由以物理学为典范的一般的科学哲学的“帝国”拓展至一般的科学哲学与具体的分支科学哲学相结合而发展的“共和国”,这给分支科学哲学的涌动打开了闸门,也为分支科学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机遇。

回溯近现代科学哲学的演变,可以看到,最 具影响力的范式是逻辑主义、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有鉴于此,在分支科学哲学即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中,趋势已不再是寻求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总体性的研究框架,而是转向以自然为界限、以历史为参照、以实践为导向的新的共识性纲领:既努力将哲学的反思立足于科学探究的现有结果、聚焦于具体的科学内容,厘清乃至筛选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大胆超越各种似是而非的哲学观点上的对立;又自觉地将科学视为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看作具有历史和实践维度的人工物,对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实践展开一种更加开放和更具启发性的哲学反思。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和哲学背景的重组,表明当代分支科学哲学问题与一般科学哲学问题的关系日益互补,形成了相互论证和互相支撑之势。相应地,分支科学哲学史的研究,也就成为科学哲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史

科学哲学史研究,通常的模式是以时间为维度的纵向研究,这种模式的规范程式是将人物、思想、流派顺次展开;与此相区别的另一种模式则是以问题为维度的历史研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抓住一些特殊的科学哲学问题,着重探讨它们的演化和流变。此类问题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哲学的基本立场问题、元科学概念范畴的缘起和发展问题、一般科学哲学的研究纲领及其理路转换问题、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的反思问题,等等,它们正在或已经激发了学界广泛的兴趣。

全面和详尽地选取所有重要的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并一一给出比较清晰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自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本书希望就此做些实在的尝试,选取了两类特殊的科学哲学问题,深入其中进行历史探讨:一类是理念问题,包括主题与研究进路问题,科学精神和价值选择问题,科学本性的反观和把握问题,涉及它们,主要是致力于梳理其中的内含转换和义理演进;一类是学术类别或共同体聚散问题,包括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建构方式问题,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反思问题,对它们,则着重于深入分析其历史形成和基本特征。

 

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能否有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真正的问题,把握其核心观点与历史传承,深入研究其重点人物和主要文献。通过对相关背景、观点和人物思想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廓清有关科学哲学问题的内在学术旨趣和理论张力,窥测其未来趋势。

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还要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多角度地透视相关问题的理论脉络、基本立场、内在困难和可能走向,探讨此特殊科学哲学问题发生与发展的机制,揭示其在人类智识体系中之应有价值。

从分支学科和特殊问题的视角来写科学哲学史,算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已经迈开了自己的脚步,并且对此充满期待。

 

打印】  【关闭】  【返回
Copyright © 2010-2017 www.pstru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924号;京公网备110108007581